全部藏品

探索22個藏品
hinishparitunirtur-1
hinishparitunirtur-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曲詞的詞意不詳,但耆老從唱詞a'a'擬態烏鴉的笑聲說明,這是一部邵族人學習漢人種稻,那不純熟的技術,使樹上的烏鴉看了都在嘲笑的情景。唱詞一共分成六大段,每一段都運用接頭、接尾的「頂真」方式,由於這種特殊的演唱方式,使得樂曲可以無終地、反覆式的循環演唱。
hinishparitunirtur-2
hinishparitunirtur-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歌詞同hinishparitunirtur-1,都為慢板樂章,但旋律不相同,此由兩樂句所組成,它的特色在尾句的邵族忒有唱法,四度下行「re-la,la-mi」,旋律呼應著歌詞的頂真方式反覆演唱。版本二:邵族人學習漢人種植水稻,需用畚屐耕田,然而技術不熟練,樹上的烏鴉看到也在笑。
tuktuk tamalun-2
tuktuk tamalun-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此曲為非常簡短的一首歌謠,為快板樂曲,由於非常難搭配舞步,所以鮮少在部落內演唱,其中曲詞省略了「bahu」的部分,雖更為精簡,但仍具童趣與歡樂的情懷。
mang qatubi-1
mang qatubi-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根據耆老表示,此為半程祭minfazfaz到最後祭minrikus前兩天所唱之曲,在每一天的shmayla儀式將慢板歌謠歌唱完之後,族人成一縱隊,或牽手或搭著肩,由一位男性族人帶領,或為pariqaz或為paruparu,手拿著由竹子剖開的雞帚領眾,隊伍最後一位是一位拿著竹掃帚
matushqan
matushqan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這是一首與pusisimalun同旋律的樂曲,耆老袁嫦娥表示此為拿米給鳥吃的情景。
paru nipin
paru nipin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耆老石阿松先生表示,這是一首該年受到鑿齒孩童於祖靈屋hannán內所歌唱之曲。此曲並沒有配合舞步舞動身軀,族人通常於每日shmayla之後,靜坐在祖靈屋前,一邊跟著耆老練唱此曲。
mang qatubi-2
mang qatubi-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這是一首最後祭minrikus前一天最後一次雞帚與竹掃把遊莊所歌唱的曲子,曲詞的第二句通常即興地表現著qatubi(遊街神)即將回去的不捨之情。
懷舊
懷舊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傳統詞曲
訂婚
訂婚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傳統詞曲
inarishpa-2
inarishpa-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這是與inarishpa-1同歌但不同旋律的一首樂曲,描述族人一同相邀、工作的歌曲。版本二:詞意不明,但表示邵人過去十分團結,只要有工作就會一起幫忙。
諷刺
諷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傳統詞曲 這首名為arumiqan的“諷刺歌”,是一首四個動機所組成的曲調。從歌曲的音組織上來看,它並不是一首邵族歌謠的習慣音型與曲調語法,其動機卻與台灣客家歌謠當中的一首歌曲「十八摸」的前四個動機完全一樣。因此這首邵族歌謠,當時的創作背景是從何而來,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摔角
摔角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傳統詞曲 摔角是一首節奏上比較工整性,而以八小節構成的四拍子歌謠,這在邵族的非儀式歌謠當中,是較少出現的歌謠形態。從音樂的結構上來看,倒像是一首邵族的童謠。
捕蛇
捕蛇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傳統詞曲 捕蛇應是一首邵族童謠,但其曲調結構依如前一首一樣,其來源與布農族童謠之語法完全一樣,一點都無邵族非祭儀歌謠四度上下行的基礎語法,不過這或許又是邵族童謠的風格。
接客人(歡迎歌)
接客人(歡迎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傳統詞曲
家庭生活歌
家庭生活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傳統詞曲
老頭目名
老頭目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傳統詞曲
潑水歌
潑水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傳統詞曲
爬山歌
爬山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傳統詞曲
打獵歌
打獵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傳統詞曲
男女情歌
男女情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傳統詞曲
巫術
巫術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傳統詞曲 這首buDun巫術也像前一首摔角歌一樣,節奏上整齊劃一,但音組織卻只以自然和弦的sol、do、mi作為旋律,尤其是最後的一長兩短的節奏型,幾乎是邵族的鄰族-布農族童謠的翻版,因此,這首buDun巫術的來源,可能與鄰族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
搖籃曲
搖籃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傳統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