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7個藏品
烤過的Takur草
烤過的Takur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是誰在山上放槍
是誰在山上放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搖搖器
搖搖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口簧琴二重奏
口簧琴二重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木杵合奏
木杵合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五弦琴
五弦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獵前祭槍之歌
獵前祭槍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首祭之歌
首祭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獵獲凱旋歌
獵獲凱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孤兒怨
孤兒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這是南投巒社群人所唱的童謠。歌詞的內容在敘述一位被遺棄的孤兒,名叫alang,綽號叫「很會抽煙的蚱蜢」。他寄居在親戚家中,但是長輩們平時不讓他吃飯,只讓他吃lili(一種野菜,味甚苦)、喝芋頭莖湯而已。這位孤兒的玩伴,因此唱出了他的心聲,令人聞之鼻酸。
爸爸媽媽
爸爸媽媽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魯夫都社 鄒族歌謠
魯夫都社 鄒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信義鄉望美村久美部落鄒族的歌謠,這首獨唱的歌謠皆是以頂針格的詩句來進行,也就是說,一段歌詞的結束詞是下一段歌詞開始的詞。這是口傳文化的現象之一,因為這種歌詞結構有便於記憶的特性。
獵前祭槍歌
獵前祭槍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信義鄉羅那村傳統詞曲
出草凱旋歌
出草凱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布農族過去祖先們出草凱旋回社後所唱的慶祝歌,依過去的習俗,在回社的途中獵人們會鳴槍告知族人他們凱旋歸來的訊息。婦女們準備了番薯、豬肉等點心前往迎接,於是獵人們將敵人首級放置在和婦女們圍成的圓圈中央,同唱這首令人聞之不寒而慄的marasitomal。
口簧琴演奏
口簧琴演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信義鄉明德村傳統詞曲 口簧琴在世界諸少數民族中普遍地使用,尤其是南島語系諸民族,在台灣以布農族、泰雅族、阿美族使用較廣,但演奏時的功能卻不盡相同。泰雅族利用口簧琴表現對異性愛慕之情,而布農族、阿美族卻純粹以演奏、玩弄口簧琴當成娛樂活動。布農口簧以單簧竹台為主,泰雅族卻多至五簧。
爸爸媽媽
爸爸媽媽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信義鄉望鄉村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布農族巒社群族人所唱的兒歌,敘述爸爸住在南投,媽媽住在花蓮,後來爸爸把媽媽娶回家,爸爸把吃的東西都給了媽媽,其實也沒有什麼珍貴的食物,只是生薑而已。布農族人樂天知命,清苦持家的天性,這首童謠表露無遺。
弓琴演奏
弓琴演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傳統詞曲 弓琴也是布農族主要的樂器,它是利用一長條竹片彎曲成弓,再以鐵弦一條繫於竹弓兩端形成的樂器,布農族人稱為lado。彈奏弓琴時,弓琴置於左手,右手以食指彈撥,左手以食指壓弦,他們就以空弦和一根壓弦形成簡單的旋律配合固定的頑固節奏自娛。
祈禱小米豐收歌(一)
祈禱小米豐收歌(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飲酒歌
飲酒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魯夫都社鄒族戰祭歌謠
魯夫都社鄒族戰祭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信義鄉望美村久美部落鄒族的Mayasvi祭典當中所唱的祭歌,鄒語稱之為「Tohpungu」。Mayasvi是鄒族重要的一個祭典,一般多翻譯成戰祭、凱旋祭、團結祭、甚至豐年祭,但是因為儀式過程內容非常龐雜,在整體內涵無法盡譯的侷限之下,以「瑪雅士比」的音譯來稱之,也逐漸獲得共識。
魯夫都社 鄒族戰祭歌謠
魯夫都社 鄒族戰祭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信義鄉的望美村由兩個部落所組成,望鄉村是布農族;久美是鄒族。久美是鄒族魯夫都社(Luhtu)的所在地,相關的祭典儀式已經中斷約半個世紀,這首祭典當中的祭歌名為「toiso」,與特富野社稍有不同,是魯夫都社的絕響,希望在族人近年來的努力復振之下,魯夫都社可以復興。
烏鴉歌
烏鴉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說天說地
說天說地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夢境
夢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這是卡社群潭南部落流傳的童謠,基本上,這首童謠仍然採用如問答歌一般的演唱方式。歌詞在描述:一個孩童昨晚做了一個夢,看見長輩拿針縫製袋子,於是一連串引發了他的好奇心。不過主題仍然離不開諸如獵槍、織布等日常生活的對象和行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