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95個藏品
韓山明 Theodore Hamberg
韓山明 Theodore Hamberg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他前往巴塞爾參加神學院的培訓,準備前往中國宣教。 He went to Basel to train at the theology seminary in preparation for travel to China.
奇峰
奇峰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奇峰,本名林爐,1932年出生於台北。農業學校出身,1956年左右,抱著好奇心去參加建南影業公司演員招考,不意竟錄取。後以奇峰為藝名拍攝了處女作《心酸酸》(1957)。在台語影圈,和柯俊雄、陽明、石軍並列為台語片「四大小生」,因外型較為陽剛,主打硬派性格小生路線。
康明
康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康明,1914年出生。日治時期曾在國風劇團演出新劇,1957年演出《基隆七號房慘案》踏入影壇。同年以《萬華白骨事件》(1958年初上映)獲得徵信新聞主辦的第一屆台語片影展最佳男主角獎。1959年曾赴港拍攝廈語片,台語片沒落後進入中視演出連續劇,也參與國語武俠片演出。
徐守仁
徐守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徐守仁,曾擔任辛奇導演的副導,1958執導《心酸酸》,並與影人奇峰、秋萍、辛奇等人合組國興電影企業社,專門拍製十六米厘的兒童教育片。曾自組「德榮」影業公司,1965年獲選為「台灣日報」觀眾票選台語片十大導演之一。70年代之後進入電視台服務。
莊雪芳
莊雪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莊雪芳,1932年4月10日出生,福建人,在新加坡長大。因為自幼身體虛弱,勉強完成小學學業之後,16歲即加入巡迴菲律賓、馬來西亞的歌劇團。1957年於香港從影,在廈語片中演出,她外型亮麗、能歌善舞,陸續主演了三十多部廈語片。
中條伸太郎
中條伸太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中條伸太郎,1934年12月10日生,本名松井五三(Matsui Gozo),日本廣島人,家中從事農業。19歲時,離開廣島到東京,加入新東寶映畫株式會社工作,負責小道具,一心希望成為攝影師。
王劍寒
王劍寒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王劍寒,1915年生,江蘇省上海市人。曾任職於藝華影業公司,抗日期間在重慶先後擔任中央電影攝影場與中國電影製片廠攝影師。1940年,與張宏康共同為《打漁殺家》掌鏡,同年拍攝《青年中國》等劇情片。1945年,拍攝《南京受降》等新聞片。
白克
白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白克,1914年2月1日出生於中國廈門。1933年進入廈門大學教育系就讀。抗日戰爭期間,於西南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負責電影戲劇宣傳工作。1945年,隨第一批接收人員來台,負責接收日人留下的電影器材、設備和廠房。1956年,於台製廠完成影片《黃帝子孫》,因受到政治排擠鬥爭,離開「台灣電影攝製廠」。
吳家駿
吳家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吳家駿,1928年10月22日出生,中國上海市人。父親為導演吳文超,其弟吳家駒也是電影攝影師。
白蘭
白蘭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白蘭原名傅錦滿。1955年考入中華影業公司,1957年外借亞洲公司,初試啼聲主演《朱洪武》。1958年演出《台南霧夜大血案》而嶄露頭角。1959年赴港拍片,1961年返台。1965年以《自君別後》獲台灣日報台語影展最佳女主角獎,以及讀者票選十大女明星第一名。
華慧英
華慧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25年11月20日出生於中國上海。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回到寧波。父親開餐館,而母親不識字,卻能以英語與英國同事溝通,任職上海英商和記洋行,擔任女工管理工作。
蔣超
蔣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蔣超,1926年7月15日出生,四川省廣安縣東嶽鄉人。父親為嫡傳中醫師,父親去世後,母親含辛茹苦,將子女四人扶養長大,因家境清寒,小學畢業後即停止升學。
龍芳
龍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龍芳,字志雲,1914出生於南京。畢業於中央警官學校。他曾在南京和重慶的勵志社工作,後來轉入聯勤總部特勤屬,擔任總務署長兼人士科長。1947年,龍芳率聯勤康樂隊來台,不久,該隊改隸屬於國防部總政治部,成立康樂總隊,擔任隊長。
李嘉
李嘉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嘉,1923年9月23日出生,福建廈門人,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抗戰勝利之後,在廈門星系報業的星光日報,先後擔任記者、編輯與編審。1947年來到台灣省農會工作。1951年轉入農教電影公司,擔任農業紀錄片劇本的編劇。1954年農教與台灣電影公司合併改組為中央電影公司,先後任編審及製片處製作主任。
劉藝
劉藝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劉藝,出生於1930年2月24日山東誅城,原名劉嘉祿,初中三年級時改名劉嘉祥。1945年報名參加「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志願從軍運動,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繼續接受軍事教育,並隨同流亡學生離開大陸,於1950年元月抵達台灣,改名為劉藝。
王莫愁
王莫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王莫愁,本名王玉蘭,1941年出生於越南,三歲時回到廣州,其後轉至香港唸書,1958年自港來台,1960年就讀國立師範大學夜間部藝術系,之後因嚮往電影界的表演工作,1962年投考加入中央電影公司,首部電影為中影與日本「日活」公司合作投資拍攝的《金門灣風雲》(又名《海灣風雲》),並在劇中與日本明星石原
林文錦
林文錦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文錦,1933年5月20日出生於台中豐原,父親任職台糖公司,母親為家庭主婦,兄弟姊妹共七人,排行第三。
魏平澳
魏平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魏平澳,1929年11月29日出生。畢業於南京戲劇專科學校,1949年來台後加入中影成為基本演員。學院系統出生的他,工作態度嚴謹,私下卻風趣,富幽默感。他學貫中西,多才多藝,能唱能演。
李湘
李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湘,1942年12月4日出生,本名李寶蕙,為江蘇人,父母離異後與母親相依為命。自教會承辦的三育中學畢業後,進入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1966年6月進入中影公司,任《悲歡歲月》一片的實習場記,因緣際會外借演出《尋夢園》,隨後為中影主演《路》等片,演技逐漸受到肯定,擅長演出成熟女性的角色。
陳茵
陳茵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本名陳美英,1940年出生,台北人。初中時,因緣際會參與了《林投姐》(1956)的拍攝。1957年開始在《十年命運》等片中飾演配角,同年,在徐守仁導演的《心酸酸》中升格擔任女主角。演出角色多以苦旦為主。代表作品尚有《寶島姑娘》(1958)、《姻緣天註定》(1958)、《醫生與護士》(1960)等。
洪信德
洪信德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洪信德,1916年出生。早年在台語新劇團擔任編導,台語片時期先任編劇,編寫不少歌仔戲腳本,除歌仔戲外,編寫劇本還包括《台南霧夜大奇案》及「盲女」系列;之後開始導戲,作品以戲曲片、武俠片類型居多,1969年後以劍龍為藝名改拍國語片,拍攝多部武俠動作片。
陳汝霖
陳汝霖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汝霖,1924年7月12日生。11歲時,陳汝霖就參加國民黨漢口市黨部所成立的鑄魂劇社,演出兒童劇以及街頭劇。中日戰爭爆發後,他就隨著劇團輾轉撤退。劇團解散之後他考入高中,卻輟學到了重慶,在勵志社作了一年多的攝影工作。
張佩成
張佩成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佩成,1941年1月20日出生。1964年於國立藝專(現改制為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印刷科畢業,隨即在同一年進入李翰祥主持的國聯公司擔任美術設計。三年之後,他以自身的經驗和熱情開始嘗試導演工作。第二部導演作品《淚的小花》大受歡迎,於是受到影界的重視。
張永祥
張永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永祥,1929年出生於山東煙台。1949年隨流亡學校到澎湖,1951年考上甫成立的政工幹校影劇組,畢業後進入軍中康樂隊,開始嘗試劇本寫作。以童年記憶為主題的舞台劇處女作《陋巷之春》受到觀眾歡迎,讓他信心大增。返校擔任教官後,仍持續創作舞台劇與廣播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