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963個藏品
inadutir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樂曲描述一位邵族母親,肩上背著一個孩童,手中另抱一名幼童,提攜著下一代參加祭典。版本二:樂曲描述母親帶著孩童,歡喜參與年祭慶典的喜悅之情。影片隸屬於邵族傳統祭典音樂,為遵守非在祭典時間不得演唱的禁忌制約,非於農曆八月年紀期間,不得有公開播放的行為。
kinashbanqanahi-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此曲為快板樂章,曲詞大意同kinashbanqanahi-1。版本二:召喚族人,綁頭飾來跳舞。影片隸屬於邵族傳統祭典音樂,為遵守非在祭典時間不得演唱的禁忌制約,非於農曆八月年紀期間,不得有公開播放的行為。
hinishparitunirtur-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歌詞同hinishparitunirtur-1,但它是一首快板樂曲,族人以一字一音的syllabic 方式來演唱,通常圍觀的族人在外團打拍子,一邊助興,一邊刻意把拍節約打約快,歌唱時,族人常比賽著,哪一組能夠轉最快且使圍圈的人群不散落;曲詞除了有固定定骨幹音之外,族人也可以向上揚,
shimangqawnu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袁嫦娥女士曾表示此曲為拿木桶洗小腿的生活之歌,而石阿松先生則有不同的看法,他從「shimang qawnu」描述年輕人發明一種省力的「甩桶」可以讓稻穗輕輕鬆鬆去殼,為紀念這個聰明的發明所撰寫的歌謠。
hinishparitunirtur-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曲詞的詞意不詳,但耆老從唱詞a'a'擬態烏鴉的笑聲說明,這是一部邵族人學習漢人種稻,那不純熟的技術,使樹上的烏鴉看了都在嘲笑的情景。唱詞一共分成六大段,每一段都運用接頭、接尾的「頂真」方式,由於這種特殊的演唱方式,使得樂曲可以無終地、反覆式的循環演唱。
angqanusia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袁嫦娥女士曾表示,此曲為描述年祭期間,婦女穿戴著首飾跳舞,舞動的身軀發出陣陣香氣。另外,石阿松先生表示這是描述新米先給孩童嚐鮮的曲子,一般來說,新收割的粟米需要給小孩先嚐,孕婦不能食用之。版本二:詞意不明,但族人表示此曲為第一期稻作收割時,優先給小孩子嚐鮮之意。
penan penan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樂曲十分簡短,句尾亦慣用邵族人習慣的四度下行音型作為結束。耆老表示,部落傳統協力建屋,男性取竹材,女性需在家編織牆面,編織得好看就稱為「pinan pin」,由這一句歌詞耆老表示此為描述傳統邵族人建屋的勞動歌謠。版本二:此描述邵族人協力蓋屋,女子要在家協助編織的情景。
hinishparitunirtur-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歌詞同hinishparitunirtur-1,都為慢板樂章,但旋律不相同,此由兩樂句所組成,它的特色在尾句的邵族忒有唱法,四度下行「re-la,la-mi」,旋律呼應著歌詞的頂真方式反覆演唱。版本二:邵族人學習漢人種植水稻,需用畚屐耕田,然而技術不熟練,樹上的烏鴉看到也在笑。
qanusia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袁嫦娥女士曾表示此曲為拿木桶洗小腿的生活之歌,而石阿松先生則有不同的看法,他從「shimang qawnu」描述年輕人發明一種省力的「甩桶」可以讓稻穗輕輕鬆鬆去殼,為紀念這個聰明的發明所撰寫的歌謠。
tirhuqu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這是一首年祭的快板樂曲,第一句歌詞運用了切分節奏,使拍節擁有長短等變化,歌唱此曲時,族人從「tirhuqu,tirquhu,tirquhu......
shuria-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這是一首快板樂曲,當shuria演唱到快板樂章時,通常會以「hipara」為曲詞的開頭,它的特色在於第五句歌詞中,旋律曲調迥異於前四句,且在唱到「si si」兩字時,需左、右腳各用力踏一步。快板樂曲,唱詞同樣使用頂真的手法,能使族人能不間斷地邊唱邊快速跳躍、舞動、旋轉。
tuktuk tamalun-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此曲為非常簡短的一首歌謠,為快板樂曲,由於非常難搭配舞步,所以鮮少在部落內演唱,其中曲詞省略了「bahu」的部分,雖更為精簡,但仍具童趣與歡樂的情懷。
ishqatushpa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這是一首做獨木舟捕魚的歌,過去邵族人居於日月潭中央的lalu島上,聯外交通都給仰賴於獨木舟的運輸,過去,獨木舟亦是重要的禦敵工具,曲詞將邵族人的生活描寫得淋漓盡致。版本二:此曲為製作獨木舟捕魚之歌。
tuktuk tamalun-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這是一首描寫公雞與母雞的歌謠,兩句歌詞不斷以應答輪唱方式,使兩群族人接續歌唱。由於這首曲子旋律與tipin tipin tapana相同,因此族人有時會把兩首樂曲連結在一塊演唱。版本二:此曲內容為刻畫公雞與母雞的生態。
tipin tipin tapana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此曲的旋律與tuktuk tamalun-1公雞母雞相同,所以常常這兩首樂曲會接續著演唱。版本二:此曲經常與描述公雞、母雞的慢板歌曲接續輪替演唱,有時它也可以單獨被歌唱。影片隸屬於邵族傳統祭典音樂,為遵守非在祭典時間不得演唱的禁忌制約,非於農曆八月年紀期間,不得有公開播放的行為。
pamruq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根據耆老袁嫦娥女士表示,這是一首描述邵族與泰雅族之間互動的歌曲,故事的內容大意是:「泰雅族公主走失了,族人來到邵族部落詢問:「你們是不是把我們的公主藏匿起來」,而邵族人回答「不是,不是!是公主自己不小心,腳陷入軟泥,掉入潭水之中的」。
mang qatubi-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根據耆老表示,此為半程祭minfazfaz到最後祭minrikus前兩天所唱之曲,在每一天的shmayla儀式將慢板歌謠歌唱完之後,族人成一縱隊,或牽手或搭著肩,由一位男性族人帶領,或為pariqaz或為paruparu,手拿著由竹子剖開的雞帚領眾,隊伍最後一位是一位拿著竹掃帚
mashtatuya-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這是一首於年祭lus'an期間,於半程祭minfazfaz遶境時所演唱的歌謠。它用於這一天要將象徵著最高祖靈的日月盾牌rifiz從陳姓paruparu家廳堂迎至祖靈屋供奉之曲。
pusisimalun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這是一首十分傳統的邵族歌曲,由兩樂句組成,前句的核心在「高音 do-sol」,而後句的核心亦在四度下行音程「高音 do-sol」上,歌詞亦使用「頂真」法來舖陳,描述著山羊吃竹筍的情景。
fathdu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這是一首慢板歌曲,僅僅只是兩個短句,但族人運用頭尾相接的「頂真」法,使之可以不斷循環歌唱。版本二:樂曲詞意不詳,族人表示fanru疑為一種草藥名,過去孩童身體不適,父母會上山採草藥來為小孩治病。此曲也使用頭尾相接的「頂真」法來演唱。
mashtatuya-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唱背景:版本一、二:這是一首於年祭lus'an期間,於最後祭遶境時所演唱的歌謠,象徵最高祖靈日月盾牌rifiz,與家戶祖靈相互會面之曲。此曲得由pariqaz家先起始歌唱,族人手搭著前人的肩,成為一直長龍,魚貫進入每一戶人家,歡慶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