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67個藏品
嬰兒籃
嬰兒籃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每個新生命的誕生在族群、部落與家族中都是被祝福的一件喜事,各族都用不同方式來迎接生命的到來。魯凱族嬰兒籃主要由女性長輩製作給予新生兒,傳統上製作技術優劣也被視為評斷女性能力的一環。嬰兒籃由兩層半繭型的編織物組成,外層以竹/藤編織成堅固外籃;內層為保護新生兒稚嫩肌膚,以柔軟的月桃葉編織而成。
木琴
木琴
札哈木樂舞集/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賽德克木琴使用羅氏顏膚木(山鹽清)製成,砍下後需陰乾3個月才可製作木琴,傳統上連底座都是原木,本次展示為改良式,底座為鐵製。木琴由四段長短不一的原木組合,每一段一個音階,主要音階為Re、Mi、Sol、La為主。
籐籃
籐籃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多為泛靈信仰,相信萬物有靈,族內逝者也會成為祖靈繼續保護庇佑親人。本件文物依據邵族「祖靈籃」形式製作而成,僅為教育展示品,未做祭祀用途,而祖靈籃又稱「公媽籃」。位於臺灣中部的邵族,各家皆會設置有祖靈籃,籃內由下而上依序放置祖先、已逝親人留存之傳統服飾,除祭司外不可讓外人碰觸。
家屋簷木雕板(部分)
家屋簷木雕板(部分)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家屋製作同樣依循生活環境條件,方便取得之資源作為建築家屋材料。位於臺灣南部山區的排灣與魯凱兩族,其活動區域自然資源多板岩地形,傳統上即利用板岩為材料搭建石板屋做為家屋居住使用。特別是其社會階層屬貴族或頭目階層之家屋,則利用各式專屬之木雕圖紋裝飾其家屋,以彰顯此家屋家族之社會地位不凡。
男用背簍
男用背簍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臺灣地理環境為熱帶與亞熱帶氣候,森林植物茂密,生活於此的臺灣原住民族多以自然取得之資源製作生活物件。本件賽德克族男用背簍,材料取自黃藤;採藤、削藤與各式編法技術在不同的族群中,各有其獨特之特色。背簍也為各族群載運背負各類物品的重要工具。
鄒族男子獸牙臂環
鄒族男子獸牙臂環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對於生活技能(如狩獵、墾植)的習得,常常反應在其社會中特殊裝飾的使用權利。本件鄒族男子臂環由獸牙、棉布與人髮組合而成,過去須擁有一定數量狩獵山豬成果或是取得敵人首級的事蹟方得擁有配戴之權利。
湯匙/木匙
湯匙/木匙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飲食習慣多取自周遭環境大自然之給予,相關食器的製作也由自然萬物中取得原料製作。阿美族與卑南族湯匙分別製作自竹與木等材料,強調使用上之實用性質;而另一件魯凱木匙則具有精美的人型雕刻,在該族群中為具有貴族身分方可使用之物件,反映出魯凱族群社會階層的樣貌。
鄒族特富野社mayasvi:家祭
鄒族特富野社mayasvi:家祭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參與祭儀的男子,由頭目帶領到各氏族祭屋,象徵神賜予的力量與祝福延伸到各氏族,隊伍依進行路線會停留至高家稍作休息,在飲下高氏族備妥之小米酒後,才返回會所。如此家祭結束後,眾人於返回會所的路途中,需向祭祀人員(祭司)各取兩支五節芒,回到會所後,讓自己的舅舅為其做驅邪的動作。
鄒族達邦社mayasvi-五大家族家祭 (topeohʉ to h’oema)
鄒族達邦社mayasvi-五大家族家祭 (topeohʉ to h’oema)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勇士依序至方(tapangu)、安 (yasiungu)、楊(yakumangana)、汪 (peongsi)、及莊 (yoifoana)氏 族之 祭屋祝福,象徵戰神所賜之力量延伸至各氏族。 註:儀式皆沒有演唱祭歌。
鄒族達邦社mayasvi-送神祭
鄒族達邦社mayasvi-送神祭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在這個階段,與祭勇士移到廣場,頭目為首,自會所左側,與會者以順時鐘方向排成半月形送神隊伍,並唱送神曲二次。隊伍以逆時針方向前進逐漸越過 kuba的梯口。在此意指戰神 (i’afafeyoi)已經自 kuba離開 隊伍關上 kuba的門用以防止惡靈進入。
長相思守
長相思守
秦榮輝 / Arucanglj Rusagelet / 百步蛇的天空工作室
《生命鄒紀》鄒族兩社紀念傳統領袖與文化傳承田調研究─已故汪傳發領袖篇
《生命鄒紀》鄒族兩社紀念傳統領袖與文化傳承田調研究─已故汪傳發領袖篇
汪建光
汪傳發(1934-2008) 鄒族達邦社的汪傳發領袖,1934年(民國23年)1月5日出生於阿里山里佳村,鄒族名為'avai peongsi (simakiana)。 【日本教育環境下成長】
鄒族男子ceopngu no hici(皮帽)
鄒族男子ceopngu no hici(皮帽)
汪莊玉英、汪娟蓉
鄒族皮帽上的羽飾是固定的,就算鷹類、鳥類羽毛再多,能別在帽子上的僅僅就那幾根而已,像是藍腹鷴,要取公的四根尾羽,兩根黑色,兩根白色;帝雉,則取最長的一對。
鄒族男子kuhcu no hososea (皮披肩)
鄒族男子kuhcu no hososea (皮披肩)
汪莊玉英、汪娟蓉
汪念月領袖生前使用的 kuhcu no hososea(皮披肩),kuhcu 是過去鄒族獵人出外打獵幾乎都會穿著的配件,傳統上主要以鹿皮製作,亦有山羊皮。kuhcu 用途相當多,除了保護身體外,獵人也會用它來打地鋪休息,如果捕捉到獵物也能直接在 kuhcu 上進行分切。
鄒族男子kuhcu no suyu(皮背心)
鄒族男子kuhcu no suyu(皮背心)
汪建光
kuhcu 是過去鄒族獵人出外打獵幾乎都會穿著的配件,傳統上主要以鹿皮製作,亦有山羊皮。kuhcu 用途相當多,除了保護身體外,獵人也會用它來打地鋪休息,如果捕捉到獵物也能直接在 kuhcu 上進行分切。
鄒族 paiftonga(男子額飾)
鄒族 paiftonga(男子額飾)
汪莊玉英、汪娟蓉
此文物為特富野社汪念月領袖生前所配戴的 paiftonga(男子額飾),早期 paiftonga 上面的毛多半為熊毛,而且沒有下方的貝殼裝飾,根據鄒族老人家說,鄒族很早就有這種額飾,穿戴時可以搭配 ceopngu no hici(皮帽)使用,或前往他人家,需要盛裝時也可單純配戴。
番仔田阿立祖夜祭
番仔田阿立祖夜祭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位於現今臺南市官田區,隆本里與隆田里舊稱番子田,臺南縣志載云:「番子田:係西拉雅麻豆社所徙之地。」
北頭洋夜祭祭儀
北頭洋夜祭祭儀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北頭洋聚落現今位於臺南市佳里區海澄里,與臺南市東山區吉貝耍聚落同屬於蕭壠社群。西元1999年,北頭洋聚落在吉貝耍聚落的尪姨李仁記等人協助牽曲、主持儀式,順利復辦「阿立祖夜祭」祭儀,2009年10月被指定登錄為市定民俗無形文化資產,而每年於農曆3月29日阿立祖誕辰日舉辦夜祭。
鄒族mayasvi:歌舞祭 / 歡樂祭
鄒族mayasvi:歌舞祭 / 歡樂祭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傍晚後,全社的男女老幼便可一加入歌舞行列,通常會持續通宵,不同於儀式正典的莊嚴神聖,歌舞屬於較輕鬆的氣氛,並且歡迎外人 (來賓、觀光客 )的加入。
年祭-南王大獵祭( 1 )
年祭-南王大獵祭( 1 )
李道明
卑南族南王大獵祭出發,中途祭司作祭。每人騎機車或開車跨過芒草。主陶珠。到達獵場開始準備 /到達獵場。用餐。採竹枝。搭棚 /祭司串陶珠
蔴荳尪祖夜祭
蔴荳尪祖夜祭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位於現今臺南市麻豆區,是西拉雅族蔴荳社生活領域,據說現今的三元宮是麻豆舊社的祭拜祖靈場所「公廨」所在地,後來漢人大量入墾此地,原公廨被漢人拆除改建為三元宮,主神為漢人「三元真君」,早期廟內還保留原來的蔴荳社「尪祖」信仰,西元1988年當地懂得處理祭拜儀式的廟婆沈蜜往生後,祭拜尪祖儀式被廢,直到200
六重溪聚落夜祭祭儀
六重溪聚落夜祭祭儀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原居住在現今的臺南市大內區頭社,於荷據時期,部分大武壠社民被迫遷徙至此;清乾隆期間,又因土地流失而搬遷至玉井盆地建立大武壠頭社、二社,也有部份社民再次遷徙到現在的臺南市白河區六重溪。
番仔塭聯合海祖祭
番仔塭聯合海祖祭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番仔塭是屬蕭壠社群聚落之一,現址位於臺南市七股區大埕里,據族人早期口述傳說,有位人稱「阿海」的Siraya蕭壠社人在此開墾築堤塭養魚,此地因而被稱「番仔塭」,後來阿海於農曆9月5日在漁塭遭雷擊身亡,附近蕭壠社人建小廟祭拜祂,也就是現在的番仔塭「阿立祖廟」。
日本茶碗
日本茶碗
李文廣
陶藝家 李文廣 Haisul多年前在東京與學者們用餐,初次見到日本茶碗,被外觀造型所迷住,也特別鐘愛日本茶碗,所以柴燒的每一窯都會燒製幾個茶碗,而每一窯的色澤感覺都不一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