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15個藏品
樹皮布
樹皮布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荷蘭殖民時期東南亞人像插圖
荷蘭殖民時期東南亞人像插圖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印尼皮影戲偶
印尼皮影戲偶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Wayang kulit是印尼偶戲中最著名的。Kulit的意思是皮膚,說明木偶是利用皮革來製作的,這些木偶用精細的工具精心鑿刻,並由精心塑造的水牛角手柄和控制桿支撐,並塗成精美的色調,包括金色,通常表演戲碼多取材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
樹皮布打棒與小花木印
樹皮布打棒與小花木印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在水中漂洗樹皮木材料
在水中漂洗樹皮木材料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男子圍布(少年會所階段)
男子圍布(少年會所階段)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圍布是卑南族男子在少年會所階段及初入成人會所時所穿著的服飾。本件圍布由黑色(或藍色)素面布及印花布上下拼接縫製,並在接縫處上緣加上細長白色花飾,為少年會所高年齡級成員(maradawan)所穿著的圍布。低年齡級成員所穿著的圍布樣式相同,但不加上飾帶。 典藏編號:20010200027
男子方帽
男子方帽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為長老級以上年齡階層的老人所佩戴。長老方帽從早年以獸皮繫於頭部的形式逐漸改進、美化而成。現今所見的方帽主要為前後一致的兩片織布或繡布,配上紅、黃、綠等色的邊布縫製而成。帽子正面有可固定羽飾的管孔,上面插著以彩線裝飾的活動羽飾。
女子貼身裙
女子貼身裙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傳統卑南人稱年齡約在10歲至15歲之間的女子為miyatubilr,意指穿著tubilr(貼身圍布或稱貼身裙),卑南族女性自此時脫離兒童階段。 貼身裙tubilr可說是傳統卑南族女子的第一件正式裙子。穿著貼身裙tubilr時,是將有繡片的部分置於身體右側,再由身體右側向左側包覆。
男子護腿褲片
男子護腿褲片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男子護腿褲片稱為katring dra mainayan,原本的功用為保護腿部,避免受到山林野地的草傷蟲害。katring dra mainayan的製作是將兩片與下身等長的獸皮或布片以腰布(帶)縫接組合而成,在膝部與踝部兩邊各縫上綁繩,使褲片下半段可以包裹固定於小腿。
樹皮布
樹皮布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樹皮布
樹皮布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樹皮布
樹皮布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樹皮布
樹皮布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樹皮布
樹皮布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樹皮布打棒
樹皮布打棒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石製打棒,製作樹皮布石使用的石槌。
樹皮布
樹皮布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樹皮布
樹皮布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製作樹皮布
製作樹皮布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玉管
玉管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組玉管於卑南遺址石板棺內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此組玉管一組5件,規格均一,出自卑南遺址址石板棺陪葬品,收攏成束置於墓主身旁。
喇叭形玉環
喇叭形玉環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玉環於卑南遺址石板棺內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為塊狀玉材琢磨而成之玉飾,一體成形,斷面略呈「L] ,一面擴張如喇叭口部,擴張處弧度圓轉,修磨光滑圓潤,為臺灣史前玉器工藝中極為少見的立體玉器,此類玉環通常出土時位於墓主之手臂位置,喇叭面朝上。
人獸形玉玦
人獸形玉玦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人獸形玉耳飾於卑南遺址石板棺內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為片狀縷雕玉飾,外形為雙人頂一獸,獸形為豎耳、拱背、翹尾,在獸身處有舊修補孔,顯示古人的珍愛與惜用。人形為雙人並立,圓顱、雙手扶腰際、兩腿開立,膝部有線條修飾,底部立於一橫棒、棒下帶圓突。
鈴形玉串飾
鈴形玉串飾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鈴形玉串飾於卑南遺址石板棺內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由152顆鈴形玉器串成,出土時位於墓主頭部,推測可能是頭飾。玉串中之各個鈴形玉器,體積微小,係由條狀玉材切成小塊後,再逐一磨成鈴形。
花岡山文化蛙形玉飾
花岡山文化蛙形玉飾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蛙型玉飾於鹽寮遺址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花岡山文化(距今約2800-2300年前)。玉質潤澤,形制似蛙背面雕刻一雙大眼及分岔雙肢,腹面頭部有口形凹刻
卑南文化圓形玉玦
卑南文化圓形玉玦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帶四突起圓核形玉耳飾於卑南遺址發掘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玉質不透明呈翠綠色,外形橢圓,帶四個小突起,圓核中央帶一圓形穿孔與長形缺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