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4344個藏品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緬甸竹琴琴鍵
緬甸竹琴琴鍵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緬甸竹琴為緬甸絲竹樂團所使用的樂器之一,屬於雙聲部的旋律組樂器。「雙聲部」指的是在緬甸樂器中,由兩根指頭彈撥、兩手拍擊或由兩根木槌敲奏,能同時發出兩個音的樂器。鋼琴傳入緬甸後,樂手仿效竹琴的擊奏技法,利用左右手各一到兩根指頭,在鋼琴鍵盤上敲打成樂。
女書─結拜姊妹書信
女書─結拜姊妹書信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結拜姊妹是江永女子引以為傲的文化傳統。女書流傳地區的社會結構是以儒家父系制的小農經濟為基調,女子向來足不出村,但女書的文字書寫性質,卻使得女子得以跨村締結姊妹情誼。本文物係由江永縣城關鎮江河村村民何增善於2000年提供,為妻子的遺物之一。該女書的漢譯如下: 題言提筆坐 修書先拜情
巫師道具袋(附道具一件)
巫師道具袋(附道具一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Hmguc Srayan(巫師咒語法器)此物器為南澳泰雅人巫師做法時的法器。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男用披肩
男用披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披肩一般在日常或工作時皆可穿用,有斜披或是前圍兩種穿法。此披肩上段縫有雙面織紋的飾帶,這樣形式的披肩則多在盛裝或是祭典的場合穿著,在製作上所需要的時間較長,難度也較高。
刀與鞘
刀與鞘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Lalaw Mgaga(出草刀)。在日治之前的部落社會,一位獵人會有好幾把刀,其中一把就是獵首用刀,這種刀的特性,在於長且重,利於作戰時使用。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405):
排灣族雙管鼻笛
排灣族雙管鼻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排灣族雙管鼻笛已被認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資產。排灣族平和村有百步蛇紋雕刻的雙管鼻笛又最具代表性。 排灣族的雙管鼻笛(raringdan)以北排灣Vutsul系統的平和村會吹奏的人數最多、鼻笛的形制最具代表性,且有關於鼻笛聲模仿頭目家祖先百步蛇以翹起的吻端發聲的傳說。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唐卡─勝樂金剛
唐卡─勝樂金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唐卡,係藏語,即錦緞鑲邊的布綢畫或絲繡,因此也稱為布繪。唐卡的底布以亞麻、粗布或珍貴的絲綢為材料;顏料來源則是礦物及植物,再按比例加上一些動物膠及牛膽汁,屬於不透明顏料。唐卡題材十分廣泛,如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宗教教義、西藏風土、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等。
阿美族里漏部落成巫綁腿
阿美族里漏部落成巫綁腿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捐贈者姜勤珠女士為里漏部落人,善於製作傳統服飾,本館薦購里漏部落之男子成年禮、女子及巫師之新製服飾三套,亦為姜女士所製作。
阿美族里漏部落成巫上衣
阿美族里漏部落成巫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捐贈者姜勤珠女士為里漏部落人,善於製作傳統服飾,本館薦購里漏部落之男子成年禮、女子及巫師之新製服飾三套,亦為姜女士所製作。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腰帶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腰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製作是環太平洋南島民族與其他民族因環境生態特有的傳統智慧。此件藏品是智利復活節島Rapa nui人的草裙,整套分為上衣、下裙、腰帶與帽子四件。主要以香蕉乾葉、構樹樹皮布製成,並以貝殼、棕櫚纖維做為裝飾。Rapa nui人過去曾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香蕉絲草裙,後來因外來文化進入而中斷。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上衣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製作是環太平洋南島民族與其他民族因環境生態特有的傳統智慧。此件藏品是智利復活節島Rapa nui人的草裙,整套分為上衣、下裙、腰帶與帽子四件。主要以香蕉乾葉、構樹樹皮布製成,並以貝殼、棕櫚纖維做為裝飾。Rapa nui人過去曾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香蕉絲草裙,後來因外來文化進入而中斷。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帽飾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帽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製作是環太平洋南島民族與其他民族因環境生態特有的傳統智慧。此件藏品是智利復活節島Rapa nui人的草裙,整套分為上衣、下裙、腰帶與帽子四件。主要以香蕉乾葉、構樹樹皮布製成,並以貝殼、棕櫚纖維做為裝飾。Rapa nui人過去曾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香蕉絲草裙,後來因外來文化進入而中斷。
披肩
披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披肩亦可視為肩飾,魯凱族的各種裝飾大致可分為頭飾、耳飾、肩飾、手飾、腰飾及腳飾等,除了增加美感之外,也和服飾一樣須配合身分地位來配戴。階級地位表現於配飾、衣服圖案及材料;成就地位則表現於頭飾及衣服圖案。圖案中以百合花飾最為特殊,代表了貞潔(女)及善於狩獵的勇士(男)。
貯穀籃
貯穀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Bahu 貯存小米的藤籃,此件的特點在於籃內另外再編織的一圈收口,這是較為少見的藤編。由形製來看,與過去婦女背負物品的藤籃(kiri)非常相似。為了使藤器更加耐用,族人都會採取煙燻的方式,讓燃燒的灰質、油質附著於藤器上,經過長期的煙燻與使用,便呈現出深褐色又具有微微的光澤。
日本早期和服
日本早期和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和服早期深受古代中國的漢服影響,尤其是日本歷史上的古墳時代(相當於中國晉朝及南北朝時期),但到了平安時代(相當於唐末宋初),由於中日因雙方內外條件變化而暫時中斷交流,日本文化進入了一個高度本土化發展的時期(也是一段自我孤立時期),和服的構造也因而更具有其本地色彩。
熊鷹羽毛頭飾
熊鷹羽毛頭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熊鷹羽毛頭飾是由Taromak 居民從捕獲熊鷹的獵人親戚所獲贈之禮物、百合花人工花材,以及黃綠橘三色毛線製作而成。頭飾的製作是在聚落耆老林盈如女士和毛秋梅女士的指導,由目前就讀台東高中原住民技藝班的貴族親戚之後代林昇,親手製作完成。
腿飾
腿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男性飾品歲時祭儀(跳舞時配帶)。此物件為多色琉璃珠、貝珠、銅鈕、銅鈴、苧麻所組成。主要做為腿布的裝飾。 (以上說明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36):
香蕉絲製女子草裙
香蕉絲製女子草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製作是環太平洋南島民族與其他民族因環境生態特有的傳統智慧。此件藏品是智利復活節島Rapa nui人的草裙(kakaka),整套分為上衣、下裙兩部分。主要以芭蕉莖製成,並以貝殼做為裝飾。Rapa nui人過去曾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香蕉絲草裙,後來因外來文化進入而中斷。
五營神將
五營神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五營頭(首)」亦是依五營五色而設的小木偶頭像,一般都有頭無身(人首鎗身),講究者則著以布袋戲裝,通常一字排開,排列於五營旗的前方,亦有另置架插放者。
香條:台南大天后宮天上聖母遶境採緣
香條:台南大天后宮天上聖母遶境採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印本。台灣一般傳統各地方廟宇要出巡繞境或出門進香又叫刈香,均會在繞境經過的地點或要前往進香的廟宇,貼上一張長方形、黃色或紅色的紙,就是所謂的「香條」。
香條:興濟宮興聖會文衡聖帝聖誕
香條:興濟宮興聖會文衡聖帝聖誕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印本。台灣一般傳統各地方廟宇要出巡繞境或出門進香又叫刈香,均會在繞境經過的地點或要前往進香的廟宇,貼上一張長方形、黃色或紅色的紙,就是所謂的「香條」。
香條:良皇宮保生大帝千秋
香條:良皇宮保生大帝千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印本。台灣一般傳統各地方廟宇要出巡繞境或出門進香又叫刈香,均會在繞境經過的地點或要前往進香的廟宇,貼上一張長方形、黃色或紅色的紙,就是所謂的「香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