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5219個藏品
土葛(tonkatsu)駐在所
土葛(tonkatsu)駐在所
毛利之俊
行經拉古拉橋後,地勢陡峻險惡的「土葛大崩壁」即映入眼簾。這處大規模的崩壁,自日治時期以來就是行旅望之卻步的險境,路段亦持續處於變動狀態;就其成因,乃和其地處拉庫拉庫溪和其支流塔達芬溪匯流處的上方有關。
意西拉(eshira)駐在所
意西拉(eshira)駐在所
毛利之俊
「意西拉」源自布農族語「Weshira」,即「在……旁邊」之意。若按照該地地貌來看,這應當就是指在塔達芬溪溪畔的意思。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意西拉駐在所有幾個與眾不同之處,如辦公室建築外圍,建有一道木造板牆,面對辦公室正面還設有一木造拼板大門。
米亞桑駐在所
米亞桑駐在所
毛利之俊
照片中的建築物為米亞桑駐在所。米亞桑源自布農族語「Miasang」,即「老家」之意,可見米亞桑對這群東遷至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布農族來說,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州廳界
州廳界
毛利之俊
照片中所指稱的「州廳界」,指的就是臺中州與花蓮港廳的分界。由於道路在抵達大水窟的西側時,所行走的中央山脈主稜就是兩行政區的分界線,故日人便在大水窟西側的路旁立下「州廳界」木造碑體,並疊砌石造臺基,興建涼亭供行旅休息。
沙沙拉比(sasarabi)駐在所
沙沙拉比(sasarabi)駐在所
毛利之俊
道路行經托馬斯後,即跨越大崩壁上方的稜線,並進入到支流米亞桑溪的右岸山腰,而在這地理交界點的駐在所,即為沙沙拉比駐在所。該駐在所建於大正11年(1922),除了有填補托馬斯到米亞桑之間警力空隙的目的,一起布農族襲擊事件也是該處增設駐在所的原因。
托馬斯駐在所
托馬斯駐在所
毛利之俊
照片中為日治時期的托馬斯駐在所。托馬斯是道路東段沿線上第二重要的駐在所。究其原因有二:其一為地處道路主支線的交會處。由於托馬斯右側有開闢一條「馬西桑支線」,以就近監控太魯那斯、馬西桑一帶的布農族,故該地的交通重要性大增;其二是因其位於塔達芬溪北岸的大崩壁高處,地勢陡峻險要,且展望十分良好。
馬沙布(mazabu)駐在所
馬沙布(mazabu)駐在所
毛利之俊
馬沙布駐在所設立於大正11年(1922)6月13日,和前面一座駐在所沙沙拉比一樣,都是為了彌補托馬斯到米亞桑的警備空缺而增設的駐在所。
南投農田水利會茄荖站
南投農田水利會茄荖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南投管理處
南投農田水利會【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網址:https://www.ianto.nat.gov.tw/view.php?theme=web_structure&id=83
來一杯美味的鮮乳…
來一杯美味的鮮乳…
Pixabay 
Pixabay【CCO公眾領域宣告】
拉古拉(rakura)駐在所
拉古拉(rakura)駐在所
毛利之俊
離開大分駐在所後約1.7公里左右,即抵達選址特殊的拉古拉駐在所。一般來說,理蕃道路上的駐在所都是建於路旁山側上的高地,以便掌握附近情勢;然而,該駐在所卻是從路旁谷側的叉路直下,並行經有48階石板階梯的陡坡,始可抵達。這張照片便是沿著石階陡下後,所拍攝的拉古拉駐在所樣貌。
大水窟的草原
大水窟的草原
毛利之俊
這張照片應當是毛利之俊一行人離開大水窟駐在所,準備往州廳界北行之時所拍攝的。在這片平緩柔美的高山草原上,可見美麗的「山躑躅」(躑躅即杜鵑之意)點綴其間,並可望見正中央有一明顯凹地。此即「大水窟池」的所在地。
水井村策展開放圖像資料
水井村策展開放圖像資料
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
1960年代商輪雲集基隆港西岸
1960年代商輪雲集基隆港西岸
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鏢旗魚
鏢旗魚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十里駐在所
十里駐在所
毛利之俊
八通關越警備道在開鑿期間,不但沒有讓布農族屈服,反而遭致更頑強的抵抗,開鑿部隊屢遭突襲的慘況更是不時發生;因此,當局決定在大正11年(1922)增設17處駐在所,以強化對沿線部落的監控。其中,照片中的十里駐在所以及附近的多土袞、卡雷卡斯、三四溪等駐在所皆是在此時增建的。
花蓮港小學校
花蓮港小學校
毛利之俊
日治時期的花蓮港小學校為現今位在花蓮市區花崗國中的前身,與當時的花蓮港醫院皆位在較安靜的位置。花蓮港小學校設立於明治43年(1910)全名為「花蓮郡花蓮港尋常高等小學校」,為一所僅供日本人讀書的學校,校內設有幼稚園。後因內地延長主義的推動,學校改名為「花蓮港市朝日國民中學」。
塔達芬(Tatahun)駐在所
塔達芬(Tatahun)駐在所
毛利之俊
道路行經土葛駐在所後,便一路沿著塔達芬溪(日治時期稱作托馬斯溪)南岸行走,道路走向亦從北方轉向西北方,隨後第一個映入眼簾者便是塔達芬駐在所。《東臺灣展望》記載,從土葛(トーカツ)到此處的道路平坦,庭前還有美麗的櫻花樹。
華巴諾駐在所
華巴諾駐在所
毛利之俊
此圖為華巴諾駐在所警察家族的合照。現今若行抵大分吊橋南側,可見一埋沒於芒草中的小徑,此即日治時期八通關越警備道路東段上的第二條支線──華巴諾支線。該支線沿稜線陡上至海拔1930公尺的華巴諾駐在所,短短3.3公里路程,竟陡升將近700公尺,官方何以修築此線之因,乃和華巴諾一地的絕佳地理位置有關。
十三里的一本松
十三里的一本松
毛利之俊
此圖為「十三里」的一本松樣貌,《東臺灣展望》中描述,離十三里駐在所約五六丁,行走在三千尺的斷崖上,往右側眺望便能看到此景。
蕨駐在所
蕨駐在所
毛利之俊
該照片的蕨駐在所今址即為瓦拉米山屋。該地被日警稱為「蕨」的原因,一般均認為與該地蕨類眾多有關;然而,《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一書之作者林一宏認為,該地名可能源自當地布農地名「maravi」,亦即「大家一起跟著某人去做某件事」之意。
卓麓駐在所
卓麓駐在所
毛利之俊
照片中的建築物即為作者於昭和7年(1932)所見的卓麓駐在所,然該部落尚未規畫完成。根據林一宏的考證,大正4年(1915)6月時,基於當地布農族不斷突襲各個駐在所,將原位於拉庫拉庫溪下游南岸的中社駐在所,移到後來卓麓駐在所的位置;同年8月,官方為求報復,乃召集喀西帕南方面布農族94人至該駐在所訓話。
托馬斯警察家族
托馬斯警察家族
毛利之俊
該照片為托馬斯警眷人員與後方的蘋果樹。《東臺灣展望》作者毛利之俊在照片介紹中提到,該地氣溫即便是在盛夏也不高,約華氏72、73度(約攝氏22度),很適合種植蔬菜;而庭園內所種植的數株蘋果樹,毛利則認為可能因風土差異的關係,所以蘋果又小又酸澀。
沙敦(saton)駐在所
沙敦(saton)駐在所
毛利之俊
該張照片為沙敦駐在所及其警眷人員合影。從這張照片可見,該地地形十分險峻,故道路谷側皆鋪設「路緣石」以防路基坍塌;此外,受到當地地形的限制,沙敦駐在所的規模很小,毛利之俊還形容其有如「鳥巢小屋」般地窄小。
佳心駐在所
佳心駐在所
毛利之俊
佳心駐在所位在古道上方約20公尺處,展望極佳,過去拉庫拉庫溪北岸的異錄閣、阿桑來戛等大社,皆可在此一覽無遺。由於八通關越道路的重要支線:阿桑來戛支線在此分岔,且當地部落有一定規模,故佳心駐在所的重要性就較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