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56個藏品
燉鍋
燉鍋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這件燉鍋俗稱「燉筒仔」,又稱「夏壺」。它的造形呈圓筒形,器壁較直,底部內縮,平底,胎壁厚實。施以廢蓄電池鉛釉,呈暗褐色。以轆轤拉坯成形,坯體上還留下許多拉坯的弦紋。可以用來燉煮魚肉之類的食物或食補藥材等。
上釉湯匙
上釉湯匙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這些紅陶湯匙是太平洋戰爭期間,民用物資極度缺乏下的產物,許多窯場趁機製作這類湯匙以供應市場需要,生意很好,因而增加了窯場的收入,但在光復之後,就自然的淘汰了。這種湯匙大都是用模型以土片壓製而成,施以透明鉛釉或玻璃釉後,放在窯裡燒製而成。(摘自阿嬤硘仔思想起,修訂一版,p.62)
急燒仔
急燒仔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藥壺是傳統煎製中藥的器具,又稱為「三元仔」或「急燒仔」,將中藥材放入加水後,可以直接放置在火爐上加熱煎藥。這件藥壺有稍呈扁圓形的器腹,用轆轤拉坯成形,流嘴略呈圓錐狀。據南投的劉案章先生說藥壺的主要區別在於把手的形式,這支藥壺的把手末端比較大,呈喇叭狀,是南投的產品。
煎藥壺
煎藥壺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藥壺是傳統煎製中藥的器具,又稱為「三元仔」或「急燒仔」,將中藥材放入加水後,可以直接放置在火爐上加熱煎藥。它的形制和茶壺相似,有一圓形的器腹,有蓋子、流嘴和把手,坯體為紅陶胎,內部上釉,外表無釉。(陳新上撰)
磚燒展藥槽
磚燒展藥槽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這是陶製碾藥槽,又稱「碾船」。這種輾船是中藥店裡面用來碾碎藥材的工具。碾船大都是用生鐵鑄的,但是這個卻是陶製的,可能是嚴重缺鐵時代的產物。(摘自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台灣日用陶瓷 P.219)
凳(臼)
凳(臼)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這個陶凳的造型不同於一般的灶前凳。上面為平坦的凳面,可供坐用,下方為廣口深腹的圓弧,裡面為臼形,它有兩種用途,正面可以當陶臼使用,反過來又可當凳子使用,是相當靈巧的設計。
陳皮罐(大)
陳皮罐(大)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青釉燉缽
青釉燉缽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烘爐
烘爐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臺灣早期在廚房裡炊煮,大的與多的用灶,小的與少的就用火爐。每當廚房炊煙升起,火爐前的小凳子上會有人用力搖動蒲扇來煽爐火,並且一邊不時掀開鍋子,試試食物是否已夠熟,而煎藥時更一定使用火爐來煎煮。臺灣火爐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圓形屬中國式,方形則是日本式。
上釉缽
上釉缽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這件上釉缽為圓筒形,施廢蓄電池鉛釉,呈紅褐色。因為雜質很多,所以釉色呈現許多黑褐色的鐵鏽斑。以轆轤拉坯成形,坯體上還留下許多拉坯的弦紋,造型單純。(摘自阿嬤硘仔思想起,修訂一版,p.85)
臼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杵臼的主要用途是將糙米搗成白米,或搗食物、藥物之用。這個陶臼為紅陶胎,器壁很厚,但是因為陶器容易碎裂,所以陶臼經過長期使用後,其底部已見破痕。(陳新上撰)
素面小罐
素面小罐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小藥罐
小藥罐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黑釉罐(附蓋)
黑釉罐(附蓋)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此罐稱為八寶甕,主要為燉補時用,為手拉坯方式製成,蓋上有手拉坏痕並有製作凹槽,作用為密合而不讓外部水氣進入。罐面整體上黑色釉藥,內混有臺南釉,即鉛粉,罐底及其近處無釉。罐面有黑色殘點,為燒製成形時之雜質。
燉鍋
燉鍋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這是現代的燉鍋,是鶯歌「傳興窯業公司」的製品。它的造形源自早期的燉鍋,但經過新型的設計。它的胎質為瓷器,相當潔白,和早期紅陶的胎土不同。其造形大致仍維持傳統燉鍋的形制,器腹為圓鼓形,底部微縮。附蓋,與器身密合。蓋上有傘狀紐,便於掀起。全器施以透明長石釉,已經不是早期陶鍋施用鉛釉。
手握狗母鍋
手握狗母鍋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此種烹煮用的陶鍋俗稱「狗母鍋」或「土鍋」,類似現在砂鍋,可以直接放在火爐上滷肉及煮飯用。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因推行「金屬回收運動」,市面金屬嚴重短缺,狗母鍋取代了鐵鋁鍋,成為家庭必用品。
三開光貼白花卉黑飯鍋
三開光貼白花卉黑飯鍋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清代南投的作品。以轆轤成形,暗褐色坯體,器身以開光形式隔為三個如意雲的空間,分別用貼花技法飾以梅花、牡丹和菊花等三種花卉。此件「貼花」是用浮雕方式把夠圖案貼到坯體上的一種裝飾技法。
角缽
角缽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陶質容器中常見「角缽」,常稱為「角硿仔」。本件形制常出自於沙鹿窯場,也被稱為「沙鹿缽」。角缽的特徵是口沿平折,橫凸外側,成為唇狀,與坯壁呈直角,因而得名。平折的口沿使雙手容易有著力點,便於搬動。這種陶缽隨著尺寸差異,而有不同用途。大角缽通常們用來裝盛稀飯,也被稱為「粥缽」。
鹽罐
鹽罐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現在的食鹽都是精鹽,不易因濕氣而潮解。臺灣早期家用粗鹽,很容易因為吸收空氣中的水氣變成鹽汁。造成不方便使用。為保有食鹽,這件鹽罐將直壁形的器底設計為兩層,上層和一般陶罐的底部一樣,但用刀具戳三個小洞,讓潮解後的鹽汁可以透過小洞流至下方,保持上層鹽的乾燥。
火鍋缽
火鍋缽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這種陶缽和一般飯鍋的形式接近,使用範圍多在臺灣中南部,當地稱做「三角煎仔」。這件火鍋缽以灰陶土為坯體,用轆轤拉坯成形,製作形制工整,具有鐵鍋的形象,推測出於熟練的師傅所做。(摘自阿嬤硘仔思想起,修訂一版,p.81)
烘爐
烘爐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臺灣早期家庭的炊煮,大者用灶,小者用火爐。不同於烘爐出於一般的陶器窯,火爐通常都有專業的窯場生產,稱為「烘爐窯」。這個火爐的胎質較紅,通常是取用紅磚土或陶瓦的黏土來做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因為它的外表是由模型製成,所以稜角分明,造型顯得相當工整。
青花花鳥紋氣鍋
青花花鳥紋氣鍋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這件燉煮食物用的陶鍋,稱為「氣鍋」亦稱為「蒸碗」。
上釉蟻除
上釉蟻除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蟻除又稱為「櫥腳墊」,四個一組,加水後之墊在菜櫥的四隻腳下,以防止螞蟻或其他昆蟲污染食物。這件圓形櫥腳墊,全器施以褐色釉,中間有凸出的小平臺,作為擱置桌腳的地方。周圍有溝,外圍有壁,溝裡可以裝水,阻止螞蟻經由桌腳爬到菜櫥裡面。 (摘自阿嬤硘仔思想起,修訂一版,p.165)
雙唇四繫灰釉蓋罐
雙唇四繫灰釉蓋罐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此油罐形式比較複雜,從胎土判斷,推測是苗栗的產品。器身呈上下略長的橢圓形,頸部縮小,口部寬大,口緣高約二公分,直立而內斂。 (摘自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台灣日用陶瓷 P.108)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