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078個藏品
賽夏族矮人祭肩旗
賽夏族矮人祭肩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賽夏族矮人祭肩旗(祭帽) kilakil是矮人祭Pasta’ay連續三晚到天明的歌舞祭場中十分醒目的標誌。
排灣族雙管口笛
排灣族雙管口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排灣族雙管口笛(paringed)存在於北排灣的Raval系統村落。雙管口笛的吹奏者原居住於三地門鄉大社村、德文村、賽嘉村。這個系統雙管口笛和單管口笛都稱為paringed,可是吹奏者的最大目標都是雙管口笛,認為比較有韻味。雙管口笛的竹管比較細,一管有五個指孔,另一管無孔,吹口有木塞。
男子披肩
男子披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卑南族以十字繡法裝飾在黑棉布上最為普遍,相當大部分為幾何圖形,最常見的是花草、菱形、三角以及四方紋等,而人形舞蹈紋則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顏色以紅、白、紫色為主。
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織品使用傳統織作Lukus的技法,緯挑、夾織出『三民主義』等字樣,從織品上可看見當代政經環境對織布文化的影響與變遷。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男用長上衣
男用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Lukus Tuyuq (男性無袖長衣) 為男性之盛裝,平時不隨意穿著,於歲時祭儀、特別於新年祭Smatu/ Smyatu時才穿著。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17-318):
披肩(毛貨)
披肩(毛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Toyax(女性披風)。也可做女性裙片。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23-324, 400):
無袖長上衣
無袖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長衣是賽夏族傳統長服中最基本的類型。早期的形式以無領、無袖為其特色,由未加任何剪裁的二片織布左右併合,直接縫製而成的方衣式長衣;無論男、女都穿著相同式樣。過去,賽夏族人日常工作時穿著麻布原色或素色的長衣;祭典時,則穿色彩鮮艷、紋樣華麗的長衣。
無袖長上衣
無袖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長衣是賽夏族傳統長服中最基本的類型。早期的形式以無領、無袖為其特色,由未加任何剪裁的二片織布左右併合,直接縫製而成的方衣式長衣;無論男、女都穿著相同式樣。過去,賽夏族人日常工作時穿著麻布原色或素色的長衣;祭典時,則穿色彩鮮艷、紋樣華麗的長衣。
短上衣
短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無袖短上衣為祭典時加穿在長衣之上的禮衣,無領、無袖,與漢人背心的形式和穿法類似,因此也稱之為「背心」。樣式則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未加剪裁的方衣形式,一為小圓領剪裁,並在領口、袖口鑲邊;前者形式多見於早期。
短上衣
短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無袖短上衣為祭典時加穿在長衣之上的禮衣,無領、無袖,與漢人背心的形式和穿法類似,因此也稱之為「背心」。樣式則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未加剪裁的方衣形式,一為小圓領剪裁,並在領口、袖口鑲邊;前者形式多見於早期。
珠長衣
珠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 1.賽考列克:Lukus Kaha 2.澤奧利:Lukus Aha 此衣為男性之盛裝,南澳泰雅人有時將此貝珠衣做為男女結婚之聘禮。貝珠長衣是泰雅族的盛裝,主要是由苧麻與貝珠結合而成。由於使用大量的貝珠,因此重量相當重。如何製做貝珠長衣的技法,目前尚未完全解答。
阿美族里漏部落成巫裙子
阿美族里漏部落成巫裙子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捐贈者姜勤珠女士為里漏部落人,善於製作傳統服飾,本館薦購里漏部落之男子成年禮、女子及巫師之新製服飾三套,亦為姜女士所製作。
祈禱箱
祈禱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本件的圖案較亂。正面下緣是蛇背文,其上為八個並列人頭。再上,中央有一蜷蛇文,其左旁有一人像,右手持刀,左手高舉一人頭,人頭下有二支獵槍,蛇文、人像、獵槍之間的空間又塞有二個人頭。蜷蛇文右方是二並立人像與二並立半身人像連在一起;其最右邊的人像,右手持刀,刀邊空隙刻有獵槍一支。
頭飾
頭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飾物。泰雅語:Pga(女性飾品)此物件由貝殼、三種不同顏色的琉璃珠、及苧麻所組成。主要是做為頭飾之用。此物品平時不隨意穿帶,於歲時祭儀、特別於新年祭Smatu/Smyatu時才穿戴。(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臂釧
臂釧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男性飾品)此物件為貝殼、琉璃珠、苧麻及黃藤所組成。以藤皮為主體,再將貝殼、琉璃珠經過細幟的串穿,製成精緻的臂釧,即便是現在的裝飾品,也難以比擬。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博物館補充說明:
刀與鞘
刀與鞘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鞘面是以銅片整個釘上,銅片上有15個浮突的人頭像並排。人像上下為二排花紋,在鞘面尖頂也有銅片貼釘在木鞘上,也有二人頭像。鞘背浮彫三對人像,一對人像是臉向前,互相手拉手。第二對人像擁抱。第三對人像為一人揹一人,在被揹之人像股下有一浮彫人頭像。再沿著刀鞘向尖端,有三人頭像。
貝珠串腕飾
貝珠串腕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物件為貝珠、貝板、藍與紅兩種琉璃珠,串於苧麻絲上,做為手腕上的裝飾,是一項極為華麗的作品。(男女通用飾品)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34):
額飾
額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Pga女性飾品。 此物件以獸骨片(?貝片)搭配苧麻線組合而成,是戴於頭上的飾品。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共有貝片11塊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30-332):
臂釧
臂釧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Mayun(大貝殼)此物件是男性繫於頸部的裝飾,也可做為盛裝上配帶的飾品(如貝珠衣上的裝飾)。 此物件由貝殼、琉璃珠、苧麻與銅鈕所組成。其中貝殼、琉璃珠與銅鈕均來自與其他族群交換而來,主要應為噶瑪蘭族人。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子彈帶
子彈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Habu´q -Bali/Tutu 此物件由黃藤編織而成,主要做放製槍彈之用。 由劉銘傳的奏摺來看,1890年後大部分泰雅族人尚無火槍,學者研究可能在1895年清兵潰敗離台之際,官方兵器無人看管,火槍才漸漸透過各種交換的方式,進入族人之手。
圓木盒
圓木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器形為一平口、大腹、無頸之圓形壺,平底,有蓋,蓋上有鈕蒂。全體呈黝黑色,由整段木塊雕成,壺面似曾塗以深色顏料。
豬牙臂釧
豬牙臂釧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男性裝飾。 泰雅語:賽考列克Wakiy´c Biyok(山豬獠牙)
撒奇萊雅族撒固兒部落男子額飾
撒奇萊雅族撒固兒部落男子額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女用藤編揹籃
女用藤編揹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女用揹籃,日常搬運使用的編器,女性自頭頂或額頭頂住藤編帶,將地瓜等農作物或是小孩子置於背後的編籃中,在農忙時得以空出雙手進行勞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