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本立

莊本立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民族音樂學家|
莊本立,民族音樂學家;1924年出生於江蘇武進,2001年逝世於臺北。17歲進入上海大同大學就讀,主修電機工程;同年,莊本立加入了「仲樂音樂館」,與衛仲樂學習琵琶、二胡、小提琴和古琴,在此奠定了樂器演奏的基礎。他對於樂器的改良也具有相當的熱情,曾嘗試創製一把「三弦提琴」、「小四筒琴」、「莊氏變孔半音笛」,之後陸續有塤、編磬等樂器改良,成為海內外的祭孔樂舞專家和樂器製作人才。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莊本立
其他名稱
英文名: 

ZHUANG Ben-Li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民族音樂學家|
莊本立,民族音樂學家;1924年出生於江蘇武進,2001年逝世於臺北。17歲進入上海大同大學就讀,主修電機工程;同年,莊本立加入了「仲樂音樂館」,與衛仲樂學習琵琶、二胡、小提琴和古琴,在此奠定了樂器演奏的基礎。他對於樂器的改良也具有相當的熱情,曾嘗試創製一把「三弦提琴」、「小四筒琴」、「莊氏變孔半音笛」,之後陸續有塤、編磬等樂器改良,成為海內外的祭孔樂舞專家和樂器製作人才。

ZHUANG Ben-Li was born in Wujin, Jiangsu in 1924. He entered Tatung University as a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jor at the age of 17. That same year he started studying at the Zhongle Music School, studying pipa, erhu, violin and guqin with Wei Zhongle,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his proficiency in playing instruments. Zhuang was also passionate about improving instruments. He tried to make a three-stringed violin, a four-string barrel fiddle, and his own chromatic flute. He made improvements to the xun (globular flute) and the stone chimes, making him an international expert for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used in Confucian ceremonies. Zhuang died of cerebral anemia in 2001.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韓國鐄。《莊本立:鐘鼓起風雲》。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29冊。宜蘭:傳藝中心,2003。|ISBN 957-01-5704-6

獲獎: 

1964年/第二屆十大傑出青年 金手獎

獲獎: 

1968年/中國文藝協會第九屆文藝獎之國樂獎

獲獎: 

1968年/教育部 有功社教獎

獲獎: 

1968年/中華國樂會獎狀

獲獎: 

1982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世界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獲獎: 

1982年/美國中華公所頒獎狀

獲獎: 

1993年/中華國樂會樂教成就獎

生平: 

探索科技與音樂
1924年11月6日生於江蘇武進,自小在充滿藝術氣息的書香世家中成長,祖父以《論語‧學而》中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為其命名。由於環境的潛移默化,讓莊本立從小就喜愛音樂、繪畫與書法。1941年,他進入上海大同大學就讀,主修電機工程;同時也加入了「仲樂音樂館」,與衛仲樂學習琵琶、二胡、小提琴和古琴,奠定了樂器演奏的基礎。1947年,畢業後,即加入臺灣電力公司電氣試驗所,9月份應聘來臺工作。

創作與發明並進
來臺之後,身為電力工程師的他無法忘懷音樂,便積極參與音樂性團體。1952年,他與友人發起組織中華國樂會,被選為常務理事,之後歷任該會領導長達四十多年。或許是受到理工背景影響,莊本立對於樂器的改良具有相當的熱情,1953年,他嘗試創製一把三弦提琴,隔年則完成了著名的「小四筒琴」,他根據物理與幾何原理,將二大、二小的胡琴筒組合為音箱,就像看起來具有四個筒身的小提琴。1959年,他完成「莊氏變孔半音笛」,之後陸續有塤、排蕭、篪、編磬等樂器改良;直到1960年代,莊本立已在中國樂器領域中奠立其學術地位,並多次出國發表論文及表演。1963年,他受聘為中國文化學院研究所特約教授,並在臺灣藝術專科學校與實踐家政專科學校兼課,這時莊本立身兼工程師與音樂教授兩種身分。1968年9月,應邀擔任祭孔禮樂改進委員會委員兼樂舞小組召集人,其後三年,莊本立逐步改進制訂祭孔禮樂,不僅編定樂譜、制訂服裝,又能複製樂器和編排舞蹈,逐漸地,莊本立成為海內外的祭孔樂舞專家和樂器製作人才,多次應邀到美國和日本指導祭孔活動。

開展教學與活動
1969年,中國文化學院張其昀院長接受其建議設立了國樂組,並且聘任他為第一任國樂組主任。1973年5月,莊本立自臺灣電力公司退休,從此成為「專職」音樂人,除了持續原有的教學活動,更積極參與行政事務。1976年,他出任華岡藝術學校首任校長;1978年,首開先例--錄取盲生就讀音樂系國樂組,造就該校日後培養出許多盲人音樂家。學術會議與論文發表也是莊本立的生活重心。就任專任教職之後,他積極參與各類發表,例如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亞太音樂會議等,針對中國樂思、中國樂器等主題發表文章。1980年,他率領國際友好訪問團出發赴美國巡迴十八周,公演了三十二場;諸如此類的活動讓莊本立的名字享譽國際。另一項為人津津樂道的貢獻就是舉辦「研古與創新音樂會」,顧名思義,「研古」是研究古代的資料,「創新」則是創作新穎的作品。這活動從1986年開始,原來是文化學院國樂科系的定期音樂會,莊本立將研古與創新的概念融入其中,至2000年,總共舉辦了十五屆。這個音樂會節目從傳統、改編國樂開始,逐次納入西洋音樂、協奏曲等,從音樂會的幾個主題「十部樂」和「新十部樂」也可以看出他研究古代音樂史的成果。

駱駝精神樂人生
莊本立最明顯的特色,就屬身上那套「華夏服」(又稱本立裝)。1966年,他到菲律賓馬尼拉參加國際音樂會議,看到菲律賓人著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服裝,比起西裝既輕便又涼爽,因此靈機一動,自己著手設計符合中國現代人,有民族風味和文化傳統的服裝;當時的華岡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同學,也穿著青色白邊的華夏服做為演出服裝。莊本立從1971年開始,除了少數場合,一年到頭幾乎都穿著這套服裝,即使有部分人士投以質疑眼光,但莊本立也從未動搖,從中也能看出他對於理想的執著。莊本立生性熱心,事必躬親,直到老年,仍是不斷忙碌於教學、研究、教育行政與開音樂會等繁雜行程;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不但指導出許多學生,對於提攜後進更是不餘遺力,學生學成返國後,積極邀請他們回歸母校服務,因此為校網羅不少優秀人才。在祭孔上更有偌大的貢獻,是臺灣第一個研究樂律,研製樂器、編訂古譜、開辦國樂專業教育的人。2001年7月5日,莊本立因腦溢血過世,享年77歲。

領域: 

音樂學家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24.11.06
逝世時間: 
2001.07.05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江蘇武進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M029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