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福裕

林福裕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林福裕,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電視廣告音樂人;1931 年 11 月 19 日出生於臺北木柵,2004 年 6 月 18 日逝世於美國西雅圖。臺北師範學院畢業後投入兒童合唱團教學,師承呂泉生,擔任多個合唱團指揮及指導老師。另也創作廣告歌曲,膾炙人口;晚年創作臺語歌謠,富關懷本土內涵,獲得社會高度評價。曾榮獲社會教育貢獻獎、教育部文藝獎章。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林福裕
其他名稱
英文名: 

LIN Fu-Yu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林福裕,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電視廣告音樂人;1931 年 11 月 19 日出生於臺北木柵,2004 年 6 月 18 日逝世於美國西雅圖。臺北師範學院畢業後投入兒童合唱團教學,師承呂泉生,擔任多個合唱團指揮及指導老師。另也創作廣告歌曲,膾炙人口;晚年創作臺語歌謠,富關懷本土內涵,獲得社會高度評價。曾榮獲社會教育貢獻獎、教育部文藝獎章。

LIN Fu-Yu was a music educator, composer and TV commercial musician. He was born in Taipei's Muzha District on Nov. 19, 1931 and died in Seattle, Washington on Jun. 18, 2004. After graduating from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he devoted his life to teaching choral music to children. Lin studied with Lu Chuan-sheng. He served as conductor and instructor for several choirs throughout his lifetime. Lin also wrote music for TV commercials, many of which are still quite popular. In his later years, Lin wrote Taiwanese (also known as Hoklo) songs, which were filled with a nativist quality that showed concern for Taiwan and received innumerable accolades. He received the Social Education Contribution Award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Literature and Art Award in music category.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獲獎: 

社會教育貢獻獎

獲獎: 

教育部文藝獎章

生平: 

熱愛音樂的青年
1931 年 11 月 19 日出生於臺北木柵,由於父親林朝聘及母親張金蘭皆在臺北市任教,年幼的林福裕在木柵鄉下由外婆帶大。童年時光從外婆及兒時玩伴習得不少老唸謠,如《新娘新噹噹》、《指呀指鮕代》等歌謠。

1946 年,考取臺北師範學校普通科,後又重考藝術科。1948 年,因著對於音樂的熱愛,林福裕降轉音樂科,跟隨沈炳光學習合唱、作曲及指揮等課程。父母微薄的收入維持一家八口的生活,甚是辛苦,所幸林福裕讀的是公費的師範學校,能減輕家中的負擔。1951 年,以優異成績畢業。

深耕臺灣合唱教育
1951 年起,林福裕任教於臺北市福星國小,不但教學有無比的熱忱,還不斷練琴且研讀音樂理論。因工作上的需要,意識到學習聲樂及合唱指導有其必要,遂拜師於呂泉生。學習其間,考上文協合唱團,1952 年與合唱團在臺北市國際戲院演出,林福裕擔任獨唱。因表現優異,此後合唱團對外演出的獨唱幾乎都由林福裕擔綱。

1956 年,在恩師呂泉生及校長林煉的支持下,成立了臺灣第一個兒童合唱團。翌年,林福裕所指導的福星國小合唱團,獲得全省音樂比賽首屆國小合唱比賽冠軍,開啟他人生以合唱為志業的道路。1960 年,受呂泉生所託,林福裕協助指導榮星合唱團,為期八年,累積不少實務經驗。

因教學經驗豐富且長期投注於合唱指導不遺餘力,林福裕受邀與李志傳合編《國民學校音樂課本》及《國民學校唱遊》,嘉惠學子;另與恩師康謳創辦《音樂教育月刊》,將自身教學經驗,寫成《兒童發聲指導法》,讓更多教師領略合唱教學。1971 年,榮獲教育部頒發「社會教育貢獻獎」;隔年,再獲文藝獎章。

歌曲創作及跨界配樂
除合唱教學外,林福裕也嘗試歌曲創作。1953 年起,以《少年進行曲》、《我的馬》及《風來了》參加《新選歌謠》獲得發表。1956 年,更以《惜春》榮獲臺灣文化協進會第七屆全省音樂比賽文藝類三等獎。
1963 年,林福裕辭去教職,投入更寬闊的音樂事業,與其胞弟、友人共組「幸福男聲合唱團」,後又成立「幸福唱片公司」,擔任編曲、製作、演唱及演唱指導等。他同時也身兼其他唱片公司的音樂指導,許多流行歌手因他的指導,演唱水準提高不少。林福裕還受委託創作多首廣告歌曲,如《乖乖》、《綠油精》等,膾炙人口也帶動商品銷售。從古典跨足流行樂界,林福裕為通俗音樂注入一股新氣象。

1966 年,林福裕應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委託創作民謠編曲《六月茉莉》及《哭調仔》,與其他作曲家一同響應國人交響作品的創作。

在國際間嶄露頭角
1966 年 6 月,林福裕接獲邀請,於 10 月赴日考察,其間跟隨維也納少年合唱團聲樂指導葛羅斯曼教授 (A. Grossmann, 1933年生) 學習兒童發聲法三個月,返臺後用於合唱團教學。

1969 年,與國內幾位友人共同籌組「臺北兒童合唱團」,該團經常出國巡迴演唱,足跡遍及三十餘國,並曾為多國元首獻唱,用音樂搭建良好國際橋梁。成立翌年,又與熱心人士籌組「中華民國兒童與少年合唱推廣協會」,協助全臺設立民間兒童合唱團。

經常帶合唱團出國訪問演出外,亦不斷有來自各國的邀約演講及研習活動。1982 年,獲得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獎學金,以「人類的聲音生理發展及保養」為題,赴紐約進行專題研究。返臺後,將研究成果有效發揮於教學。

關懷本土,寫作不輟
1989 年,林福裕移居美國調養身體;返臺後,與蕭泰然共同編輯《臺語創作藝術歌曲集》,並錄製唱片,受到大眾關注。1996 年,於國家音樂廳舉辦個人作品發表「鄉土心、母語情─林福裕樂展」,獲得極高評價。他將畢生創作有系統地整理出版,並正視智慧財產權益,保障創作人才。2004 年 5 月 22 日,於西雅圖 Benaroya Hall 舉辦「西雅圖臺灣傳統文化週─臺灣作曲家林福裕作品演唱會」;同年 6 月 18 日,病逝於西雅圖,享年73歲。

領域: 

音樂教育家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31.11.19
逝世時間: 
2004.06.18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臺北市 木柵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美國西雅圖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M074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