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訪談工作錄影─4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4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創作受到日本音樂的影響,及印象深刻的小林正樹電影。談60年代的美國樂壇的盛況及在美求學教授指導前奏曲創作的過程。談Sydeman的教學。談60年代美國現代音樂的發展。談日本作曲家在美國的發展及60年代美國現代音樂。
6分15秒:在大陸時他聽的是流行音樂,他對中國音樂的認識則是經由日本音樂來的。抗戰勝利後,他家搬回到南京,住在以前日本海軍軍令部部長的家,那裡的秘書是個中國人,經常放日本音樂。他聽了後覺得深深被吸引,覺得很舒服。盧炎不知道那些是什麼音樂,只知道有各種不同的音樂,有器樂,有很古老的東西,有聲樂等等。也有武士道電影。
8分26秒:後來到了美國(1960末期),看了一部日本導演小林正樹的電影,這部電影分為四個片段,那時候在日本很轟動。第一個是”青絲”,內容是描述一個日本武士,皇帝要招女婿,這個武士就棄妻到京城去考試,考取後留在外地多年,後來因忘不了妻子回到故鄉,原本的家卻已破爛不堪,妻子伺候他入睡後,隔天醒來,武士卻發現枕邊人是一具骷髏的鬼故事。
13分:第二段是吾耳方衣。受到這部電影的音樂影響很大,那裡頭幾個配樂是Takemitsu寫。那段,”ti”,”ta”配樂的部分盧炎很喜歡,覺得很震撼。(這段音樂是傳統琵琶的潭之浦)
17分53秒:1960年美國文化很開放,盧炎正好到紐約的。那時Berio在Juilliard教書,Boulez在紐約愛樂指揮,Penderecki到Yale之前先到Mannes。那時學校辦了個酒會,他們學生在外面當招待,
放了St. Luke Passion給大家聽。他的老師說那個曲子很好,對他來講好像是Brahms。那時候Times出了很多現代音樂,後來才有CRI。那陣子Beatles也到美國發展。70年代之後就沒有這樣的盛況了。
20分50秒:鋼琴前奏曲總共做了7個,但只給老師看3個。原來第一樂章很長,G. Crumb只有對第一樂章有意見,他建議在現在結束的地方結束,並建議加個Piu Lento。第二樂章對拍號有點意見,但是後來並沒有認為需要修改的。第一首及第三首是完全線條的,是因為那時候對對位比較有概念。
26分46秒:Rochberg說曲子超過十分鐘就不容易了,15分鐘更難。所以Wagner是不得了的。Parsifal從頭到尾沒有漏洞。盧炎受Wagner以及Mahler影響很大。現在他已不聽了,但是
以前聽很多,最常與戴洪軒一起聽這種音樂: Wagner, Mahler,Bruckner等等。
37分15秒:盧炎的老師Sydeman就否定理路的東西,他認為應該去聽,去看譜。他不願意教12音音樂,他認為那太死板。後來,到紐約Mannes跟William Sydeman 學習作曲,Sydeman老師不給什麼理論,第一堂課就開出Berg No.3 ,String Quartet, Lyric Suite,Webern Op.5 String Quartet,,Bartok No. 3 & 4 String Quartet等人的作品。Schoenberg的東西是後來才讀的。Sydeman告訴他,你要弄點好的音響,買唱片,買Time出的Boulez的無主之槌。這首曲子對盧炎影響很大,他也不知道結構的原理,就看表面的東西,聽以及看譜。
40分40秒:60年代,做現代音樂,根本沒有人要聽。到了70年代情況就好很多。盧炎還在Mannes讀書時,Berio發表一首Theatre音樂,在CarnegieHall發表,起先有個人拿著中提琴進來,穿著樸素,拉幾個和絃,隨後陸續有人穿著亮麗的在台上走來走去演唱。台下就有人罵,音樂結束後,Berio上台也被人罵。那時候我很欣賞那個曲子,很新鮮,結構也很新。但現在找不到這個曲子,可能他沒有把這個曲子放上去他的曲目。後來Stockhausen有個曲子也在Carnegie Hall演出,在台上放了個大鑼,但是從頭到尾都沒有敲這個鑼,聲音主要是從錄音機出來,全部是指甲刮東西的聲音,很可怕。
44分21秒:盧炎最早去看歌劇的時候,那時候Metropolitan歌劇院還在42街上的一棟很老的房子,林肯中心尚未成立。新的Metropolitan在林肯中心建造時,盧炎還跑去看過。
45分:60年代在美國發展的日本作曲家有Mayazumi: Flying Mirror以及Nivara。Takemitsu的作品有秋庭之歌,還有紅鬍子(調性)。
46分35秒:那時候盧炎與幾個朋友常邀約一起到Kitchen去聽音樂,有次發表一首約四五十分鐘的四重奏,只有一個和絃,讓聲音經過電子儀器處理。聲音出來時,整個身體感覺向下向上的,很多聽眾躺著聽音樂,聽完後,起身就說great,fabulous!那時候很多實驗性的作品都在Kitchen發表。盧炎說60年代很好,很rich。60年代後就得不到什麼了,許常惠那時邀盧炎回台灣教書,盧炎就回來台灣了。他在美國念書沒有要什麼學位。1976-77年,Rochberg對盧炎說,你為什麼還要讀書?他認為盧炎的浪淘沙寫的很不錯,盧炎跟他說,他覺得自己還在黑暗中摸索,Rochberg則回答他:我現在也是在黑暗中摸索。那時美國是開國200週年紀念。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4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創作受到日本音樂的影響,及印象深刻的小林正樹電影。談60年代的美國樂壇的盛況及在美求學教授指導前奏曲創作的過程。談Sydeman的教學。談60年代美國現代音樂的發展。談日本作曲家在美國的發展及60年代美國現代音樂。
6分15秒:在大陸時他聽的是流行音樂,他對中國音樂的認識則是經由日本音樂來的。抗戰勝利後,他家搬回到南京,住在以前日本海軍軍令部部長的家,那裡的秘書是個中國人,經常放日本音樂。他聽了後覺得深深被吸引,覺得很舒服。盧炎不知道那些是什麼音樂,只知道有各種不同的音樂,有器樂,有很古老的東西,有聲樂等等。也有武士道電影。
8分26秒:後來到了美國(1960末期),看了一部日本導演小林正樹的電影,這部電影分為四個片段,那時候在日本很轟動。第一個是”青絲”,內容是描述一個日本武士,皇帝要招女婿,這個武士就棄妻到京城去考試,考取後留在外地多年,後來因忘不了妻子回到故鄉,原本的家卻已破爛不堪,妻子伺候他入睡後,隔天醒來,武士卻發現枕邊人是一具骷髏的鬼故事。
13分:第二段是吾耳方衣。受到這部電影的音樂影響很大,那裡頭幾個配樂是Takemitsu寫。那段,”ti”,”ta”配樂的部分盧炎很喜歡,覺得很震撼。(這段音樂是傳統琵琶的潭之浦)
17分53秒:1960年美國文化很開放,盧炎正好到紐約的。那時Berio在Juilliard教書,Boulez在紐約愛樂指揮,Penderecki到Yale之前先到Mannes。那時學校辦了個酒會,他們學生在外面當招待,
放了St. Luke Passion給大家聽。他的老師說那個曲子很好,對他來講好像是Brahms。那時候Times出了很多現代音樂,後來才有CRI。那陣子Beatles也到美國發展。70年代之後就沒有這樣的盛況了。
20分50秒:鋼琴前奏曲總共做了7個,但只給老師看3個。原來第一樂章很長,G. Crumb只有對第一樂章有意見,他建議在現在結束的地方結束,並建議加個Piu Lento。第二樂章對拍號有點意見,但是後來並沒有認為需要修改的。第一首及第三首是完全線條的,是因為那時候對對位比較有概念。
26分46秒:Rochberg說曲子超過十分鐘就不容易了,15分鐘更難。所以Wagner是不得了的。Parsifal從頭到尾沒有漏洞。盧炎受Wagner以及Mahler影響很大。現在他已不聽了,但是
以前聽很多,最常與戴洪軒一起聽這種音樂: Wagner, Mahler,Bruckner等等。
37分15秒:盧炎的老師Sydeman就否定理路的東西,他認為應該去聽,去看譜。他不願意教12音音樂,他認為那太死板。後來,到紐約Mannes跟William Sydeman 學習作曲,Sydeman老師不給什麼理論,第一堂課就開出Berg No.3 ,String Quartet, Lyric Suite,Webern Op.5 String Quartet,,Bartok No. 3 & 4 String Quartet等人的作品。Schoenberg的東西是後來才讀的。Sydeman告訴他,你要弄點好的音響,買唱片,買Time出的Boulez的無主之槌。這首曲子對盧炎影響很大,他也不知道結構的原理,就看表面的東西,聽以及看譜。
40分40秒:60年代,做現代音樂,根本沒有人要聽。到了70年代情況就好很多。盧炎還在Mannes讀書時,Berio發表一首Theatre音樂,在CarnegieHall發表,起先有個人拿著中提琴進來,穿著樸素,拉幾個和絃,隨後陸續有人穿著亮麗的在台上走來走去演唱。台下就有人罵,音樂結束後,Berio上台也被人罵。那時候我很欣賞那個曲子,很新鮮,結構也很新。但現在找不到這個曲子,可能他沒有把這個曲子放上去他的曲目。後來Stockhausen有個曲子也在Carnegie Hall演出,在台上放了個大鑼,但是從頭到尾都沒有敲這個鑼,聲音主要是從錄音機出來,全部是指甲刮東西的聲音,很可怕。
44分21秒:盧炎最早去看歌劇的時候,那時候Metropolitan歌劇院還在42街上的一棟很老的房子,林肯中心尚未成立。新的Metropolitan在林肯中心建造時,盧炎還跑去看過。
45分:60年代在美國發展的日本作曲家有Mayazumi: Flying Mirror以及Nivara。Takemitsu的作品有秋庭之歌,還有紅鬍子(調性)。
46分35秒:那時候盧炎與幾個朋友常邀約一起到Kitchen去聽音樂,有次發表一首約四五十分鐘的四重奏,只有一個和絃,讓聲音經過電子儀器處理。聲音出來時,整個身體感覺向下向上的,很多聽眾躺著聽音樂,聽完後,起身就說great,fabulous!那時候很多實驗性的作品都在Kitchen發表。盧炎說60年代很好,很rich。60年代後就得不到什麼了,許常惠那時邀盧炎回台灣教書,盧炎就回來台灣了。他在美國念書沒有要什麼學位。1976-77年,Rochberg對盧炎說,你為什麼還要讀書?他認為盧炎的浪淘沙寫的很不錯,盧炎跟他說,他覺得自己還在黑暗中摸索,Rochberg則回答他:我現在也是在黑暗中摸索。那時美國是開國200週年紀念。

物件類別
音樂
其他內容描述
音樂類別: 

漢族音樂

音樂族群: 

漢族音樂

族群: 
主題關鍵字: 

盧炎、訪談、小林正樹

相關計畫: 

台灣作曲家手稿曲譜及影音資料數位化(第二期)

創建地點
採集地點: 
臺北市 內湖區 康樂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貢獻者
計畫主持人: 
識別碼
M0906461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