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泉生
呂泉生,作曲家、合唱指揮家;1916 年 7 月 1 日出生於臺中神岡,2008 年 3 月 17 日逝世於美國。高中三年級到東京旅遊時,一場音樂會引發他想學音樂的決心,隨後赴日本留學。1943年回臺後,開始採集編整閩南民謠,也積極創作,著有《杯底不可飼金魚》、《搖嬰仔歌》、《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歌曲,是為「臺灣合唱之父」,並使榮星合唱團享譽中外,也在實踐家政專科學校設立音樂科上有很大的貢獻。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臺灣合唱之父
Lu Chuan-Sheng
|作曲家、合唱指揮家|
呂泉生,作曲家、合唱指揮家;1916 年 7 月 1 日出生於臺中神岡,2008 年 3 月 17 日逝世於美國。高中三年級到東京旅遊時,一場音樂會引發他想學音樂的決心,隨後赴日本留學。1943年回臺後,開始採集編整閩南民謠,也積極創作,著有《杯底不可飼金魚》、《搖嬰仔歌》、《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歌曲,是為「臺灣合唱之父」,並使榮星合唱團享譽中外,也在實踐家政專科學校設立音樂科上有很大的貢獻。
Lu Chuan-Sheng was born in Shenggang, Taichung in 1916. He took a trip to Tokyo in the third grade, and it was during a concert there that he was inspired to become a musician. After that he studied abroad in Japan.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in 1943, he started collecting Minnan (Hoklo) folk songs to arrange and also started composing many of his own compositions, such as Don’t Raise Goldfish in the Bottom of Your Glass - Bottoms Up! and The Cradle Song and If We Open the Doors of Our Hearts. Lu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Taiwanese father of choral music.” He popularized the Rong-Shing Children’s Chorus outside of China. Lu also established the music department and made many contributions at Shih Chien University. He died in the US in 2008 after having a heart attack.
孫芝君。《呂泉生:以歌逐夢的人生》。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11冊。宜蘭:傳藝中心,2002。|ISBN 957-01-3171-3
1990年/文藝協會作曲獎
1991年/中華民國八十年 行政院文化獎
1992年/中華民國第四屆金曲獎 特別獎
1993年/〈愉快的歌聲〉中國北京「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榮譽
2007年/臺美基金會「臺灣人才成就獎」
夢與理想的追求
1916年7月1日,出生於臺中縣神岡鄉的基督教家庭,幼時受家人鼓勵而參加教會唱詩班。1930年,考入臺中一中,三年級到東京旅遊時,一場音樂會使他立下走向音樂路的決心,之後便在陳信貞老師門下學鋼琴。1936年,考入東京東洋音樂學校鋼琴科,後因手臂拉傷觸及神經,又進而影響彈奏,便改習聲樂。1939年,完成學業後留在日本發展,擔任東寶日本劇場的聲樂隊以及 NHK 廣播電臺的特約歌唱家,工作之餘便隨日本名作曲家成田為山研習理論作曲。
以歌逐夢的氣魄
1943年回臺後,擔任「臺北放送局」演藝股長及合唱團指揮兼編寫樂曲,同時他也和「啟文社」一群藝術同好過往甚密,以筆名「呂玲朗」開始採集、編整閩南歌謠,為時甚久。經他採集後編譜的民謠包括《丟丟銅仔》、《六月田水》、《一隻鳥仔哮救救》、《快樂的聚會》(邵族歌謠)等。這些歌謠在他改編之後,不但在臺灣成為家喻戶曉的曲調,也廣泛流傳在遼闊的華人音樂界中。呂泉生積極投身臺灣文藝運動、關懷本土文化的特質,深深影響他的音樂風格,尤其是福佬語歌曲更為顯著。他所創作的歌曲,不僅歌詞充滿鄉土色彩,旋律也多能與語言旋律相配合,既優美又好唱,如膾炙人口歌曲:《杯底不可飼金魚》、《搖嬰仔歌》、《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
深耕樂教的執著
1957年,呂泉生受邀擔任私立兒童合唱團「榮星兒童合唱團」的團長兼指揮,此合唱團乃由辜偉甫成立,是臺灣臺灣第一個兒童合唱團,也是臺灣兒童合唱教育的先鋒。1960年代,在呂泉生積極帶領及推動榮星兒童合唱團的情形下,全國各地國民小學及地方,紛紛成立兒童合唱團,呂泉生因而贏得「臺灣兒童合唱的大家長」美譽。1962年,榮星兒童合唱團應規模擴大,取消只招收兒童的限制,更名為「榮星合唱團」。「榮星」從此與呂泉生成為重要的音樂生命共同體,呂泉生先後為這個團體改編及創作二百餘首歌曲。這些歌曲題材從親情、友情、遊戲、工作、寫景、寫物,到道德思想、生命教育,乃至宗教信仰等,無所不包。音樂層面,無論旋律或和聲都相當優美,讓人沉醉其中。兒童歌曲常有著明朗輕快的風格,傳達給孩子們歡樂、愉快的情境,同時亦能豐富其內心世界。1958年,呂泉生任教於私立實踐家專,傳授所有專一學生的音樂必修課程,兼訓練該校合唱團;1969年,好友謝東閔(同時也是實踐家專創辦人)創設了音樂科,其邀請呂泉生出任首屆音樂科主任,為期長達八年之久。1987年,自實踐家專退休,專職榮星合唱團指揮及歌曲創作。
用生命擁抱詩與樂
1991年,自榮星合唱團退休,致力寫作臺灣音樂史,並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爾後定居美國洛杉磯。在超過半世紀的創作生涯中,呂泉生見證臺灣樂壇的興衰更迭,培育無數音樂人才,並參與策劃音樂刊物,如早期的《一〇一世界名歌集》中文版及《新選歌謠》月刊(九十九期),以及審訂國民小學音樂教材。他的歌曲內容深入臺灣人的生活,以樸實的筆觸語法,反映臺灣各發展時期的特色;在音樂表現手法上,多以寫實的律動勾勒活潑、樂觀、誠實的人間感情。這些歌謠旋律優美純樸,不僅廣為流傳,同時也為臺灣樂壇建立了獨特的歌樂風格。2007年,榮星合唱團舉辦五十周年音樂會,當時91歲的呂泉生特別自美國趕回臺灣指揮;隔年,心臟衰竭逝世於美國。
作曲家
指揮家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