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忠

黃燕忠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作曲家|
黃燕忠,作曲家;1955年出生於嘉義市,1972年開始隨陳茂萱及許常惠教授學習。1973年獲嘉義縣音樂創作比賽第一名,省賽第三名,同年進入文化大學音樂系,1977年畢業,發表《古典交響曲》。1979年赴國立維也納音樂大學就讀,在學期間曾獲奧地利教育部獎學金。1985年歸國後任教於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至今,期間多次受託創作《夢長江》等樂曲。2007年,作品CD《萬慧天 慧皇國》獲第18屆金曲獎「最佳宗教音樂專輯」,2008年CD《音樂豐年祭》入圍第19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黃燕忠
其他名稱
英文名: 

HWANG Yann-Jong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作曲家|
黃燕忠,作曲家;1955年出生於嘉義市,1972年開始隨陳茂萱及許常惠教授學習。1973年獲嘉義縣音樂創作比賽第一名,省賽第三名,同年進入文化大學音樂系,1977年畢業,發表《古典交響曲》。1979年赴國立維也納音樂大學就讀,在學期間曾獲奧地利教育部獎學金。1985年歸國後任教於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至今,期間多次受託創作《夢長江》等樂曲。2007年,作品CD《萬慧天 慧皇國》獲第18屆金曲獎「最佳宗教音樂專輯」,2008年CD《音樂豐年祭》入圍第19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

Composer HWANG Yann-Jong was born in Chiayi City in 1955. In 1972, HWANG began studying composition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CHEN Mao-Shuen and HSU Tsang-Houei. In 1973, he won first place in the Chiayi County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and third place in the National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In the same year he began to study in the music department of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He graduated in 1977 and premiered his Classical Symphony. He then began to study at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 (Universität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in Wien) and received a fellowship sponsored by the Education Ministry of Austria. He returned to Taiwan in 1985 and has since taught at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 has often received commissions to compose works such as Dreaming the Chang Jiang. A CD album of his compositions, The Eternal Divinity of Dao, was awarded Best Religious Music Album in 2007’s 18th Golden Melody Awards. For another album of his compositions, A Musical Harvest Festival released in 2008, he was nominated and a finalist for Best Composer in the 19th Golden Melody Awards.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獲獎: 

2007年/《萬慧天 慧皇國》第18屆傳統暨藝術類金曲獎「最佳宗教音樂專輯」

生平: 

黃燕忠,作曲家;1955年3月17日出生於嘉義市。在當時那只有醫生的小孩才有機會學習鋼琴及接受正式音樂訓練的社會環境氛圍裡,出身普通家庭的黃燕忠,學校的合唱團,是黃燕忠接觸西方音樂的搖籃。他只憑藉著一副好歌喉,即獲得學校音樂老師的青睞,自小學、初中到高中,都有機會加入合唱團,接受音樂的洗禮。黃燕忠以優異的學業成績考進省立嘉義中學初中部並免試直升高中部,於高二時(17歲),選擇主修音樂,開始與當時任教於嘉義師專的陳茂萱教授學習作曲,之後經陳教授的引薦,得以北上與許常惠教授學習。一年後,獲得嘉義縣音樂比賽歌曲創作第一名,並得代表嘉義縣參加全省比賽,榮獲第三名。

1973年,由於當時國立師範大學只有聲樂及鋼琴組,故大專聯考時,經由許常惠教授推薦,黃燕忠便毅然決然地選填文化大學音樂系作曲組為第一志願;入學後,不但每學期得以領取第一志願獎學金補助,更幸運的是,能與剛由馬孝駿教授引薦至文化大學任教的美籍作曲教授包克多(Robert Procter)學習。包克多在華岡任教的五年裡,不但指揮華岡樂團演出多首管絃名曲,更製作歌劇《唐喬望尼》及《唐懷瑟》,這使年輕的黃燕忠收穫豐富,藉著參與合唱團演出,得吸收古典音樂的精髓。在校期間,也與史惟亮教授學習功能和聲分析法,與李振邦神父學習語韻抑揚頓挫法。

1977年大學畢業後,以打擊樂手身份進入國防部示範樂隊服兵役兩年整,其間隊長經常給予黃燕忠編曲任務與機會。1979年,服役完畢。兩個月後,負笈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學院,考入作曲系,隨烏爾邦內(Erich Urbanner)及孔特(Paul Kont)教授學習正統的作曲專業;期間亦曾得獲奧地利教育部外籍學生獎學金,為期一學年。1982年底,黃燕忠獲選,以中華民國旅奧同學會會長之身份,組織音樂訪問團,至德國慕尼黑、法國巴黎、比利時布魯塞爾等城市巡迴演出;1983年更擔任團長,聯合歐洲五國留學生,組織音樂訪問團,遠赴美國紐約、加拿大多倫多等多個城市巡迴表演,使留學生們大開眼界,並增加演出與學習機會。

1985年畢業歸國,旋即專職於臺南家專音樂科(今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至今,也曾兼任於國立藝專、輔仁、文化、中山大學、光仁小學、大成國中、臺南女中音樂班,盡心獻身於音樂教育。歷年來,曾受輔仁大學、文建會、葉樹涵銅管五重奏、知心月坊、韻聲合唱團、蘭亭鋼琴二重奏等團體,委託創作管絃天主教清唱劇《讚頌》、鋼琴獨奏曲《幻》、銅管五重奏《煉》、混聲合唱曲《悲歌》、長笛豎笛及鋼琴三重奏《夢長江》、鋼琴四手聯彈《豐年祭》等樂曲;於馬水龍教授創辦的首屆「春秋樂集」中,發表擊樂作品《渡口》;2000千禧年,於高雄市音樂館開館音樂會中,發表長笛與鋼琴重奏曲《疊唱陽關曲》。

由於當代音樂經常在首演後便很難再度被演出,僅能成為專家學者的學術研究對象,有鑑於此,黃燕忠認為,不同的作曲技巧,其實源自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及美學觀,無法照單全收,更不能恣意模仿與當下時空相違的西方音響技法,應誠實面對、處理並表達自我內在聲音,創作出得以滿足演奏者技巧的音樂內容,以及在作曲者、演奏者及聽眾之間,取得一個最完美的平衡。舉例而言,作品《夢長江》、《豐年祭》等樂曲,以民謠作為外聲部主旋律,內聲部使用多重對位技巧,低音部則運用多重複調原理,聽眾及演奏家皆能在聲響中得到滿足、獲得成就感,並使作品得以重複、多次地在國內外諸多場合演出,打破現代音樂僅有一次亮相機會的魔咒,成為雅俗共賞的曲目。

近年來,由於臺灣的教育改革,臺南應用科技大學成為教育部認定的技職體系中,唯一有音樂系的科技大學,故每位專任教師每年須得負責一個產學合作案。因之,2006年,黃燕忠與嘉義縣中埔鄉寺廟「光正萬教殿」簽約合作,創作及出版CD專輯《萬慧天 慧皇國》;此唱片一舉獲得2007年第18屆金曲獎傳統與藝術類「最佳宗教音樂專輯」和「最佳演唱人」兩個獎項。2008年,再度以CD專輯《音樂豐年祭》入圍第19屆金曲獎傳統與藝術類「最佳作曲人獎」。此後,還身兼製作人,出版如昔日學生作曲家李志純博士和張曉雯教授的作品專輯《柳絮》和《南島軼事》等數張CD專輯,為臺灣作曲界的世代傳承,貢獻一己之力。

撰寫:陳怡文 2016/6/30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55.03.17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嘉義市
識別碼
M144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