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立像
典藏者
九州國立博物館
日本自飛鳥時代起製作了許多佛像,得到了人們的信仰。其中對認為將眾生從疾病和災害等危難中拯救出來的觀音菩薩,特別是對十一面觀音的期待尤其大。為此,不同時代和地區都有受歡迎的觀音菩薩像和十一面觀音像。 本像也是其中之一,貞觀年間(859~77),奈良大安寺僧人一演(803~67)在京都鴨川西岸河崎創建了感應寺,相傳本像為其寺院正尊,平安後期作為洛中屈指可數的靈驗觀音像得到了宮廷顯貴的尊崇。此外,從曾安裝在本像髮髻周圍的小佛面的痕跡來看,認為本像以前曾是十一面觀音像。感應寺在享祿4年(1531)燒毀後衰落,本像也被遷移到了清和院。不過,到了近代本像作為洛陽三十三觀音之一,又重新得到了當代民眾的信仰。 本像充分體現了平安時代前期獨木雕像的特色。從髮髻至足榫都是由榧木獨木雕刻而成的,且未做挖空處理。雖然目前為立榫狀態,但是原先本體至蓮花台蓮蓬都使用了同一塊原木。身軀為高腰身,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下半身軀體寬厚結實。腰部略扭,右腳微微踏出的立姿略帶一些運動感覺。條帛和裙子上雕刻著重複著大波小波的翻浪樣式衣紋,但做得十分簡潔,不過於惹人注目。 能夠感覺到富有彈力緊繃的肉體等,與大阪觀心寺如意輪觀音坐像和京都神護寺五大虛空藏菩薩坐像等承和年間(834~48)前後的作品有相近之處,但其端正的面龐和翻浪式衣紋等更增添了一份精煉,從這一點能推定其製作時期為9世紀後半葉。堪稱平安時代前期雕像成熟期的典型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