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和

賴和

典藏者
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1894-1943年,本名賴癸河,一名賴河, 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出生於傳統道士家庭,祖父賴知以「弄鈸」為業
父親賴天送從事道士,使他與民間有一體感。幼年習漢文,奠定舊文學根柢,1909年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14年醫學校畢業,前往嘉義醫院就職,1915年,與王草女士結婚。在嘉義期間,因無法忍受殖民的不平等待遇,1917年離開嘉義回到彰化開設「賴和醫院」開始懸壺濟世的生涯。1918年2月前往中國廈門鼓浪嶼租界的博愛醫院任職,隔年7月退職歸臺。1921年10月加入台灣文化協會,被選為理事,1923年12月因「治警事件」第一次入獄,1925年12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自此積極投入臺灣新文學的創作。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當天再度被拘入獄約五十日,在獄中以草紙撰述〈獄中日記〉,反映了殖民地被統治者無可奈何的沈重心情,後因病重出獄。1943年1月31日逝世,行年五十。
1920-1930年代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臺灣民眾的文化抗爭和思想啟蒙運動,也相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間弱小民族的反抗、追求人性解放及社會解放的進步文學思潮同步發展。當時賴和擔任《臺灣民報》文藝欄編輯,正是這個文學運動的先覺者與主導者。從他1925年底發表的〈鬥鬧熱〉,到最後一篇 1935年12月發表的〈一個同志的批信〉,在這十餘年間,賴和共創作了四十二篇作品,題材觸及現實的多面化,包括了農民、庶民及小販的生存問題、婦女問題、警察問題、製糖會社問題,還有仕紳階層的性格問題。
賴和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主要知名小說有《一桿「稱仔」》、《不如意的過年》、《善訟的人的故事》、《浪漫外紀》等,而其他出色作品有新詩〈流離曲〉、〈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南國哀歌〉、〈農民謠〉、〈農民嘆〉等作品。
撰寫者: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賴和
典藏者
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
內容描述

賴和,1894-1943年,本名賴癸河,一名賴河, 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出生於傳統道士家庭,祖父賴知以「弄鈸」為業
父親賴天送從事道士,使他與民間有一體感。幼年習漢文,奠定舊文學根柢,1909年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14年醫學校畢業,前往嘉義醫院就職,1915年,與王草女士結婚。在嘉義期間,因無法忍受殖民的不平等待遇,1917年離開嘉義回到彰化開設「賴和醫院」開始懸壺濟世的生涯。1918年2月前往中國廈門鼓浪嶼租界的博愛醫院任職,隔年7月退職歸臺。1921年10月加入台灣文化協會,被選為理事,1923年12月因「治警事件」第一次入獄,1925年12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自此積極投入臺灣新文學的創作。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當天再度被拘入獄約五十日,在獄中以草紙撰述〈獄中日記〉,反映了殖民地被統治者無可奈何的沈重心情,後因病重出獄。1943年1月31日逝世,行年五十。
1920-1930年代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臺灣民眾的文化抗爭和思想啟蒙運動,也相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間弱小民族的反抗、追求人性解放及社會解放的進步文學思潮同步發展。當時賴和擔任《臺灣民報》文藝欄編輯,正是這個文學運動的先覺者與主導者。從他1925年底發表的〈鬥鬧熱〉,到最後一篇 1935年12月發表的〈一個同志的批信〉,在這十餘年間,賴和共創作了四十二篇作品,題材觸及現實的多面化,包括了農民、庶民及小販的生存問題、婦女問題、警察問題、製糖會社問題,還有仕紳階層的性格問題。
賴和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主要知名小說有《一桿「稱仔」》、《不如意的過年》、《善訟的人的故事》、《浪漫外紀》等,而其他出色作品有新詩〈流離曲〉、〈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南國哀歌〉、〈農民謠〉、〈農民嘆〉等作品。
撰寫者: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

物件類別
人物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