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成功《兵車行》逆轉人生
鍾耀光,1956出生於香港,從小即接觸廣東音樂以及香港商業電臺播放的古典音樂。十二就讀香港培正中學,加入管樂隊,擔任小號、打擊樂手,由樂隊指揮潘裔光老師啟蒙音樂基礎課程訓練。1974年考入香港浸會學院土木系,並加入音樂系西洋管弦樂團擔任打擊演奏,由於才藝受到鼓舞,決定轉學音樂。1977入美國費城演藝學院(Philadephia College of the Performing Arts),之後再入紐約市立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UNY) Brooklyn College)主修打擊,1982年獲碩士學位。1980年考入香港管弦樂團,任打擊副首席。在此之前沒學過作曲的鍾耀光,自修理論作曲,並遠赴德國觀摩國際打擊樂比賽,瞭解最新的曲目風格與技法,歷經探索、研究、嘗試演奏, 1986年創作以木琴為主奏的大型打擊樂作品《兵車行》,參加美國打擊樂協會(P.A.S.)作曲比賽,竟然獲得冠軍,受到這個鼓舞,於是決定轉往作曲發展,1987年赴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師事Robert Starer與David Olan學習作曲,並於1991、1995年分別取得打擊與作曲博士學位。
中國文化思維之運用
鍾耀光於1991年定居臺灣,原擔任兩廳院企畫組長。1996年轉任教於臺灣藝術大學。這段期間他積極從事創作,作品豐富類型廣泛,涵蓋大型西洋管絃樂,器樂獨奏,室內樂,管樂團合奏,為中國傳統樂器的協奏曲,大型國樂合奏,傳統戲曲,音樂劇,劇場音樂乃至新世紀(New Age)風格的小品。留學期間,在旅美華人作曲家,諸如周文中、譚盾、周龍、陳怡等人耳濡目染之下,鍾耀光也體認到以東方文化作為創作泉源的責任與優勢,因此他的作品在以西方作曲技法為基礎之下,常融合了中國哲學思想與人文情懷,例如源自古典詩詞與繪畫的《驚濤裂岸》,《國畫世界》。以傳統音樂素材入樂的《秦王破陣樂》、《水鼓子》。採唐代大曲形式的如《山祭》、《將軍令》等。採民間音樂的如《薩克斯風協奏曲》、《位移》。1995年根據易經64卦的卦象、象型與順序自創作曲系統《周易樂法》,則為結合中國陰陽哲學觀與西洋音集理論及線性延伸理論,提供了頗富創意的方向,並成為他許多作品的創作手法。
展現音效的前衛音樂
運用西方現代音樂技法結合科技,製造前衛的音響與效果,也是鍾耀光的音樂特色之一。《重聲之歌》(為大提琴獨奏與電聲),以經過處理的大提琴音響、Midi音響、其他樂器的取樣音響與素材多元的電腦合成音響,再與大提琴獨奏作結合以製造特殊的音效。《吸積盤》(給六位擊樂家)是有感於黑洞吸積盤的神秘而發的作品,節奏與動機均利用了電腦技術在數學函數的調變下發展而成,演出時,並結合了舞臺、燈光等效果,影射神奇壯麗的天文現象,現場效果頗具震撼。
國際展演與委託
2000年3月,鍾耀光為大型國樂團而寫的《永恆之城》獲得香港中樂團21世紀國際作曲比賽原創組冠軍。他的作品也相繼在國際重要藝術節如「布拉格之春」、「國際現代音樂節」、「上海藝術節」、「亞洲作家聯盟大會」與「國際管樂節」中演出。並與國際音樂家合作,包括《大地之舞》,《草螟弄雞公》由馬友友擔任大提琴獨奏,該作品收錄於臺灣SONY唱片公司發行的《超魅力馬友友》專輯。《客家四季》由林昭亮首演。同時陸續接受Elsner String Quartet、吳蠻(琵琶演奏家)、Sharon Bezaly(瑞典長笛演奏家)、Christian Wirth(法國薩克斯風演奏家)等國際名家之委託創作。
以非傳統的思維帶領國樂團
2007年鍾耀光接任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他除了以傳統形式寫作國樂曲,例如《騰龍》、《快雪時晴》之外,也本著「新思路」的理念,與具有知名度的國外獨奏家合作,創作西洋樂器與國樂團合奏的作品,並且在其中注入民族音樂風格,例如讓大提琴或長號在《蒙古幻想曲》當中,模仿蒙古馬頭琴的演奏法與人聲「呼麥」的特殊效果,並試圖將國樂團的音色與協奏的樂器做融合。這類作品包括《蒙古幻想曲》(大提琴與國樂團)、《蒙古幻想曲》(長號與國樂團)、《第一薩克斯風協奏曲》、《第二薩克斯風協奏曲》、《胡旋舞》(長笛與國樂團)、《定音鼓協奏曲》與《爵士鼓協奏曲》等。其中不少曲目獲得瑞典BIS唱片公司青睞,收錄成專輯於全球發行,截至目前為止包括「胡旋舞」、「行雲」、「氣韻」與「擊境」等專輯,順勢將國樂演奏的能見度推向國際。
他也寫作不少規模宏大的雙樂團協奏曲,為西洋管弦樂團與國樂團合奏開拓共同演出的空間,例如《雙樂團協奏曲》、《臺北六部曲T.A.I.P.E.I.》。而本著以開創性的跨界節目來拓展「國樂」的定義,鍾耀光以團長與作曲家的身份也促成北市國與不少藝術團體合作,包括結合電影藝術的《城市交響曲》、結合優劇場的《破曉》、結合雲門舞集的《跳Tone》,以及結合國光劇團的京劇歌唱劇《孟小冬》等。以非傳統的思維帶領國樂團,鍾耀光為自己,也為北市國寫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