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阿春

林阿春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北管藝師|
林阿春,桃園大溪人,亂彈戲演員,原名程阿春,亂彈童伶出身。1926年,十一歲進入位於臺北州大稻埕大橋頭附近獅館巷的瑞興陞其中囝仔(童伶)班內習藝。林阿春當年在班期間學習前場表演,專工小生行當。在童伶班學藝歷6年4個月期滿出班後,先後曾於新福陞、南華陞、福興(榮)陞等亂彈班搭班,担任小生,廿二歲结婚,嫁给鹿港「福興陞」亂彈班主長子林火福,因此改冠從夫姓,當時户籍原應登記為「林程阿春」。之後由於户政人員疏失,誤登記成為「林阿春」,日後個人資料,也因此由程阿春本名字長年被誤載為林阿春。中年期間曾主持鹿港「福興陞」班多年。結束戲班經營後,轉搭草屯樂天社班。當樂天社班班主李戊己結束戲班經營後1970年代晚葉,林阿春轉入由王金鳳主持的臺中新美園北管劇團繼續演出亂彈戲,至2000年前後退休,定居彰化員林。長年以北部亂彈本嗓小生演唱技巧與詮釋風格聞名,藝術生涯並以兼涉正旦、三花、公末多行當表演技藝,嫻熟能演各種新舊路亂彈經典劇目備受敬重。晚年曾為水晶唱片、彰化縣文化局及國立傳藝中心籌備處,錄製多種臺灣亂彈戲代表劇目唱腔保存錄音、出版,完成個人生命史訪談紀錄。1998年,獲臺灣省政府文化處頒發「民俗技藝----北管類終身成就獎」。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林阿春
其他名稱
英文名: 

LIN A-Chun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北管藝師|
林阿春,桃園大溪人,亂彈戲演員,原名程阿春,亂彈童伶出身。1926年,十一歲進入位於臺北州大稻埕大橋頭附近獅館巷的瑞興陞其中囝仔(童伶)班內習藝。林阿春當年在班期間學習前場表演,專工小生行當。在童伶班學藝歷6年4個月期滿出班後,先後曾於新福陞、南華陞、福興(榮)陞等亂彈班搭班,担任小生,廿二歲结婚,嫁给鹿港「福興陞」亂彈班主長子林火福,因此改冠從夫姓,當時户籍原應登記為「林程阿春」。之後由於户政人員疏失,誤登記成為「林阿春」,日後個人資料,也因此由程阿春本名字長年被誤載為林阿春。中年期間曾主持鹿港「福興陞」班多年。結束戲班經營後,轉搭草屯樂天社班。當樂天社班班主李戊己結束戲班經營後1970年代晚葉,林阿春轉入由王金鳳主持的臺中新美園北管劇團繼續演出亂彈戲,至2000年前後退休,定居彰化員林。長年以北部亂彈本嗓小生演唱技巧與詮釋風格聞名,藝術生涯並以兼涉正旦、三花、公末多行當表演技藝,嫻熟能演各種新舊路亂彈經典劇目備受敬重。晚年曾為水晶唱片、彰化縣文化局及國立傳藝中心籌備處,錄製多種臺灣亂彈戲代表劇目唱腔保存錄音、出版,完成個人生命史訪談紀錄。1998年,獲臺灣省政府文化處頒發「民俗技藝----北管類終身成就獎」。

LIN A-Chun (originally CHEN A-Chun), born in Longtan, Taoyuan, is a luantan (a form of Taiwanese opera) musician and actress. In 1926, at the age of eleven, she joined the Ruixing Children’s Group by Shiguang Alley (now Liangzhou Street) in Daqiaotou by Dadaocheng of Taipei, studying beiguan music and opera. She was trained to be the character of xiao-sheng (young male character). After studying for six years and four months, she began to work with luantan groups such as Xingfu and Fuxing (Furong), performing the character of xiao-sheng. At the age of twenty-two, she married LIN Huo-Fu, the oldest son of the director of the Fuxing Group in Lukang. She then changed her last name and registered her full name as LIN-CHEN A-Chun. However, because of a mistake by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officer, her name was wrongly registered as LIN A-Chun. Later her official information often had the name LIN A-Chun.She directed the Fuxing Group for many years in her middle life. After the group was dismissed, she then worked for Letian She in Caotun, Nantou. In the late 1970s, the director of Letian She, LI Wu-Ji, dismissed the luantan group. LIN then performed luantan and worked for the Xinmeiyuan beiguan group in Taichung, directed by WANG Jin-Feng. She retired in 2000 and resides in Yuanlin City, Changhua.LIN is renowned for her singing technique and for h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 of xiao sheng (young man) in the northern school of luantan. She also appeared as other characters, such as zhengdan (virtuous and elite woman), sanhua (male clown), and gongmo (middle-aged male). She is a master of the classic repertory of both the new and old schools, which is respectable. In her later life, her performances of many representative luantan pieces and interviews about her life were recorded by Crystal Records, Changhua County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and the 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National Headquarters of Taiwan Traditional Arts for the purpose of publication and preservation. In 1998 she was awarded the Folkloric Arts: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in Beiguan Field by the Cultural Affairs Department,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獲獎: 

1998年/臺灣省政府文化處/民俗技藝-北管類終身成就獎

生平: 

贌戲囝仔
亂彈戲曲演員。1916年農曆9月20日出生於桃仔園廳大嵙崁支廳龍潭庄(後於1920年改制為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今桃園市龍潭區)的黃泥塘當地。一個出生窮苦人家的小女孩,幼時原名程阿春。由於家庭因素,出生後即由外祖母養育,從母姓,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由中人仲介被家人贌入戲班,11歲隻身離開家鄉來到臺北州大龍峒獅館巷,進入當地戲班主陳瑞鐘所經營亂彈班「瑞興陞」囝仔班(童伶班)內學戲,自此成為以班為家的學戲囝仔,約期6年4個月。當初由於女班演員表演編制在臺灣逐漸流行,「瑞興陞」因此招收首批女童入班學戲。當日同期學戲一班共有十餘名童伶,藝名皆於本名中嵌以「玉」字以表示在班期別,一班同儕日後聞名者,除藝名程玉春的林阿春以外,另有人稱「蜘蛛旦」的吳玉珠。入「瑞興陞」隨戲先生正式學戲,林阿春在班期間師承多人,率由戲班主聘自同班另一「人班」(成人劇團)資深演員,包括傳習啟蒙的發旺先,及隨謝長坤(客人憨)、丑仔水、小海旦諸位先生習藝,初兼學正旦、小生兩行當,後專攻文武小生,擅長郭曖、羅通、羅成等文武角色。入班學戲第一階段4個月「在館」期間,「瑞興陞」囝仔班當期學生先後學成《黑四門》、《探五陽》、《打金枝》、《羅通掃北》、《海瑞搜寶》等五齣戲,之後外出各地「開臺」正式演出,同時一邊於演戲空檔時間繼續學習新戲。後自「瑞興陞」習藝期滿出班,當年能演劇目已近二百齣。

戲班頂柱
1932年,17歲的林阿春與「瑞興陞」囝仔班質約期滿,恢復自由身份出班後,正式以專業演員身份開始亂彈戲表演事業。之後三年間,先後加入桃園鍾海明「新福陞(霄裡班)」、「楊梅班」,以及苗栗何秋同「南華陞」擔任前場演員,以擅演小生,能演劇目豐富,表演能力備受各方肯定。至1934年末(或1935初),鹿港「福興陞(福榮陞)」班主林金岱以月給35圓高薪挖角邀約,轉入該班擔任小生演員。入班後隨班演出之餘,為因應當時中部亂彈戲藝術欣賞偏好多樣、特色劇目風氣,又分別隨班主與同班其他資深演員習得多齣唱腔內容艱深,以「三小」(小生、小旦、小花)不同編制形態為主的特殊劇目,以及原本北部劇壇罕見崑腔或南詞音樂為主的扮仙戲類戲齣。在以小嗓為小生表演常態模式的中南部亂彈班表演生態,林阿春由於音色高亢清亮、音域寬廣,所學北部亂彈班小生演唱技巧全以本嗓表現的詮釋風格,成為「福興陞」班的重要特色,備受肯定與倚重。入班第三年,班主林金岱請托班中成員出面媒妁長子林火福姻緣。二人於1937年結婚。婚後入籍夫姓改名林程阿春(戰後戶籍登記誤載為林阿春)。同年中日戰爭爆發,不久臺灣當局宣布全島進入「非常時」(ひじょうじ),各地開始陸續執行「禁鼓樂」政策,嚴禁各種戲曲、民間音樂戶外公開演出活動,當時期以廟會慶典外臺戲約為主的亂彈班,包括「福興陞」皆因此被迫停止活動,暫停營業。中日戰爭期間為維持家庭生計,林火福前往日本尋求待遇較優渥木匠工作,林阿春則轉入當時仍可維持演出活動的內臺商業劇場,先後加入由客家採茶戲演員阿茶旦個人經營的「阿茶旦班」以及苗栗獅潭人王德循、王裕豐父子所經營「小美園」等內臺採茶戲班繼續表演事業。當時由於日人禁止臺灣人搬演舊劇,如「小美園」即開始改演時裝新劇,亂彈戲演員出身轉入採茶戲班謀生的林阿春此時除需跨劇種演唱採茶戲曲,另一方面也接觸到新劇形式的詼諧表演手法。

應變持家
1945年戰爭結束,「福興陞」恢復活動,林阿春家族繼續從事亂彈戲演出。隔年林金岱過世,由時年31歲長媳林阿春接手主持「福興陞」班務接洽各方邀演戲約。掌班期間「福興陞」劇團活動雖說主要仍以外臺戲約為主,但開始嘗試包攬內臺商業劇場檔期舉行售票演出,確保戲班營收以及在班演員正常收入。由於中年喪偶傷神、家庭子女照顧、亂彈戲外臺表演市場萎縮以及「福興陞」班務壓力各種問題接踵而來,當年40歲林阿春決定放棄經營劇團事業,專心以個人表演專長謀生持家。「福興陞」解散後,轉以個人身份加入其他亂彈班。當時最初加入竹南許吉「慶桂春」,之後再轉入劉文章、劉玉蘭「老新興(新東社班)」,數年後再轉搭南投李戊己「樂天社(草屯班)」至58歲。隨後加入臺中旱溪「新美園」班成為該固定表演班底直至退休。林阿春年輕時雖以擅演小生行當聞名,獨力經營「福興陞」10年期間,偶逢戲班演出演員調度不及,身為班主常需要臨時上場救急,從而培養跨行當表演能力。進入「老新興」搭班,前期雖仍從事小生行當表演工作,但由於具備多行當表演能力,擅長角色範圍不限小生行當,隨時可配合戲班調度,更為配合「老新興」當年更積極嘗試內臺商業劇場發展,刻意栽培班內原本擅長三花的年輕演員王慶芳轉演小生,林阿春自此後轉改三花、公末行當,長年以兼擅多行當亂彈戲演員聞名。

保存紀錄
晚年雖長期以綠葉演員形象參與當時期全臺唯一僅存演出亂彈戲,由王金鳳主持經營「新美園」劇團,但林阿春在亂彈戲表演領域的藝術造詣,依舊深受尊重。除在1994年間以79歲高齡,參與錄音演出「臺灣有聲資料庫全集.傳統戲曲篇1、2」《亂彈戲之福路唱腔曲選(壹、貳)》(水晶唱片出版),演唱《蟠桃會》《烏鴉探妹》《鬧西河》選段。83歲退休定居彰化員林晚年期間,不僅接受表演技藝與生命史訪談研究出版,並仍參與錄製有聲專輯《內行與子弟----林阿春與賴木松的北管藝術》(彰化縣文化局)演唱《渭水河》。同年底獲臺灣省政府文化處頒發「民俗技藝----北管類終身成就獎」。至2004年11月3日,於89歲高齡逝世。

撰寫:范揚坤 2016/6/30

領域: 

北管音樂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16.09.20 (農曆)
逝世時間: 
2004.11.03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桃園龍潭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M154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