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襷紋銅鐸

袈裟襷紋銅鐸

典藏者
東京國立博物館
銅鐸是一種青銅製作的禮儀用鐘,於西元前三世紀左右從中國及朝鮮半島傳入日本。青銅是以銅、錫和鉛為主製成的合金。這件銅鐸雖然目前覆滿了青綠色鏽跡,但完成之初時也曾金光閃閃。據考證,銅鐸應該是將繩子穿過吊環後使用。其內側懸掛著以木頭或動物角等製作的鈴舌棒,晃動後可以發出聲響。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其主體部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兩面的裝飾不同。一面呈網格狀分隔,因這種紋樣類似僧侶的袈裟而被稱為袈裟襷紋。而另一面則為橫向伸展的帶狀紋樣,被稱為橫帶紋。接下來再看一下吊環,可以看出與巨大而沉重的主體相比,吊環製作得十分寬薄。這是日本彌生時代後期新階段的銅鐸的特點。

而且,在彌生時代後期時,銅鐸的設計也出現了地域性差異。比如說,這件銅鐸製作於靜岡縣東海地區,而近畿地區的銅鐸的吊環則帶有被稱為「飾耳」的裝飾。彌生時代後期時,原材料鉛的產地發生了變化,銅鐸的製作工匠也大致分成了兩個流派,而且用來製作銅鐸的鑄模也從石制變成了土制,這些都是形成這些區別的主要原因。採用土制鑄模後,可以對銅鐸施加細膩的紋樣表現,或把銅鐸做得更大。
這些銅鐸隨著時代發展,尺寸越來越大,同時也增加了裝飾性,並失去了其作為響器的功能。這種演變過程被稱為「從用來聽的銅鐸到用來看的銅鐸」。或許這件銅鐸也並非響器,而是作為「用來看的銅鐸」,發揮了一種禮儀性的作用。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袈裟襷紋銅鐸
典藏者
東京國立博物館
內容描述

銅鐸是一種青銅製作的禮儀用鐘,於西元前三世紀左右從中國及朝鮮半島傳入日本。青銅是以銅、錫和鉛為主製成的合金。這件銅鐸雖然目前覆滿了青綠色鏽跡,但完成之初時也曾金光閃閃。據考證,銅鐸應該是將繩子穿過吊環後使用。其內側懸掛著以木頭或動物角等製作的鈴舌棒,晃動後可以發出聲響。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其主體部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兩面的裝飾不同。一面呈網格狀分隔,因這種紋樣類似僧侶的袈裟而被稱為袈裟襷紋。而另一面則為橫向伸展的帶狀紋樣,被稱為橫帶紋。接下來再看一下吊環,可以看出與巨大而沉重的主體相比,吊環製作得十分寬薄。這是日本彌生時代後期新階段的銅鐸的特點。

而且,在彌生時代後期時,銅鐸的設計也出現了地域性差異。比如說,這件銅鐸製作於靜岡縣東海地區,而近畿地區的銅鐸的吊環則帶有被稱為「飾耳」的裝飾。彌生時代後期時,原材料鉛的產地發生了變化,銅鐸的製作工匠也大致分成了兩個流派,而且用來製作銅鐸的鑄模也從石制變成了土制,這些都是形成這些區別的主要原因。採用土制鑄模後,可以對銅鐸施加細膩的紋樣表現,或把銅鐸做得更大。
這些銅鐸隨著時代發展,尺寸越來越大,同時也增加了裝飾性,並失去了其作為響器的功能。這種演變過程被稱為「從用來聽的銅鐸到用來看的銅鐸」。或許這件銅鐸也並非響器,而是作為「用來看的銅鐸」,發揮了一種禮儀性的作用。

物件類別
文物
其他內容描述
類型: 
創建時間
創建時間: 
1~3世紀
識別碼
J-828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