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牧師在宜蘭武暖平埔教會為信徒拔牙看病
作者
王柳鋐
|
典藏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照片為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在武暖禮拜堂外與信眾合影,照片中馬偕正拿著工具為民眾拔牙。
武暖是位於今宜蘭縣礁溪鄉光武村一帶的平埔族村社,社名涵義為「斑鳩之地」。馬偕於1876年11月5日首次來到此地傳播福音。不過再次來到武暖則是1883年的事。當時,馬偕正在宜蘭多處平埔族村社建立教會,也寫信至加拿大總會,希望募得2,500加幣,以便在宜蘭建立10處禮拜堂。惟當時武暖社住民懼怕漢人及官府,不敢接納他們,直到來到番社頭(今宜蘭縣壯圍鄉新社村),在夏芥辣(噶瑪蘭族奇立丹社人,是噶瑪蘭族最早的信徒之一,1884年受洗於馬偕)、烏面及八寶良(1884年受洗於馬偕)三人的協助下,才逐漸讓附近村社的住民所接受。隨後1883年2月13日武暖教會設立,是馬偕在宜蘭所設的第4所教會。1893年,由於馬偕即將第二次返回加拿大述職,返國前巡視了北臺灣所有教區,於1893年7月25日來到武暖禮拜堂,若拍攝時間為照片上所寫的1893年,則照片應為當日所拍。
武暖是位於今宜蘭縣礁溪鄉光武村一帶的平埔族村社,社名涵義為「斑鳩之地」。馬偕於1876年11月5日首次來到此地傳播福音。不過再次來到武暖則是1883年的事。當時,馬偕正在宜蘭多處平埔族村社建立教會,也寫信至加拿大總會,希望募得2,500加幣,以便在宜蘭建立10處禮拜堂。惟當時武暖社住民懼怕漢人及官府,不敢接納他們,直到來到番社頭(今宜蘭縣壯圍鄉新社村),在夏芥辣(噶瑪蘭族奇立丹社人,是噶瑪蘭族最早的信徒之一,1884年受洗於馬偕)、烏面及八寶良(1884年受洗於馬偕)三人的協助下,才逐漸讓附近村社的住民所接受。隨後1883年2月13日武暖教會設立,是馬偕在宜蘭所設的第4所教會。1893年,由於馬偕即將第二次返回加拿大述職,返國前巡視了北臺灣所有教區,於1893年7月25日來到武暖禮拜堂,若拍攝時間為照片上所寫的1893年,則照片應為當日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