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揚水道圖
圖中未標示圖例,府、州、縣等行政區以立體城牆表示,幾座重要府、州,則以較大的城牆標示;其他官署、寺廟、堰堤、埽壩、營汛概以房舍的形象表示,部分房舍旁繪上旗幟,或為駐軍防守據點;圖上多處地點注記「距大關」里程,所指為司徵稅課的「淮安大關」(鄧亦兵,〈清代前期稅關的設置〉,《清史研究》,2007 年,第二期)。河道工程的圖示變化較多,洪澤湖東岸自北裏河廳屬武家墩,至山盱廳屬蔣家壩,長百餘裏(德慶,〈查驗高堰情形並繪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宮中檔404008426),以城牆的形象表示的高堰,並注記石工。圖中各處堤壩也以不同圖示描繪。偶爾少數地名,如長江上的金山、鎮江府及黃河河道注記英文,判斷是後來加上的。
黃、運、洪澤湖一帶,歷來在此構築的工事很積極,說明此區河患的情況相當嚴重;而這些工程也反應了本圖繪製年代。圖中已繪出乾隆46 年(1781)原築運口北的束水埧;50 年(1790)改名為「束清埧」。嘉慶十年(1805)「束清埧」移往運口南(《大清一統志》,卷94,〈江蘇.淮安府二〉)。另嘉慶12 年(1807)後,湖水日高,柴埧、木樁難以存立,埧、樁俱廢 (姚漢源,《京杭運河史》,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 年,頁477-488),圖中高堰堤上明顯注記「石工」,高堰武家墩以北濟運埧、北裹頭間閘埧注記「磚工」;嘉慶13 年(1808),總河吳璥(1747-1822)奏〈履勘河口及高堰各工並順道查看淮揚運河兩岸堵築各缺口情形〉,提及「臨湖磚工潰蟄,湖水入運過大,以致運口內之二、三兩草壩及北裹頭、老鸛嘴等處俱被沖塌」(宮中檔404012636),圖中所示高堰北的磚工堤堰似待修。另圖中亦未反應運河西岸狀元墩的鉗口二壩及後來據此改建的草閘;嘉慶14 年(1809) 漫工堵河大壩改為鉗口壩,嘉慶15 年(1810)吳璥又奏鉗口二壩宜改建草閘,以備隨時啟閉(《續行水金鑒》,卷70,〈運河水〉)。判斷本圖當繪於嘉慶12 年至14 年之間。
本圖可與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江蘇南河圖〉(平圖021501)、〈黃河圖〉(平圖020870、平圖020872、平圖020877)、〈江南省運河各廳屬河道閘埧工程情形圖〉(平圖020911)、〈江南省運河堤埽閘埧工程總圖〉( 平圖020913)、〈江南洪河一帶情形圖〉( 軍機檔附圖045112-a)、〈陶莊新河形勢圖〉( 軍機檔附圖040792)、〈黃河清河木籠圖〉(軍機檔附圖005027a-005027c)、〈陶莊新河圖〉(軍機檔附圖040555-a)及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河南省全圖〉(gm 71002471)、〈銅瓦廂以下黃河穿運堤工圖貼說〉(gm 71002482)、〈銅瓦廂至海口新黃河河道堤工形勢圖〉(gm 71002473)對應參照,其他檔案可與參照甚多,茲不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