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制盛京賦[內府精寫本]
《禦制盛京賦》是乾隆帝所撰最著名的一篇詩賦,乾隆八年(1743 年)九月乾隆皇帝奉皇太后經由熱河抵盛京謁陵祭祖,冬 10 月抵達盛京(今瀋陽)故宮大政殿,詩興大發,書就《盛京賦》。此書系乾隆皇帝令臣工廣搜載籍,據援古法,撰寫各體篆文,鐫刻成書。三十二體篆文名為:玉筋篆、奇字篆、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墳書篆、倒薤篆、穟書篆、龍爪篆、碧落篆、垂雲篆、垂露篆、轉宿篆、芝英篆、柳葉篆、鳥跡篆、雕蟲篆、麟書篆、鸞鳳篆、龍書篆、剪刀篆、龜書篆、鵠頭篆、鳥書篆、科鬥篆、纓絡篆、懸針篆、飛白篆、殳篆、金錯篆、刻符篆、鐘鼎篆。各篆所書字體婀娜秀麗。每部後面都附有 「篆書緣起」,考述該種篆體的創制或流轉的情況。
在這三十二種篆體中,大部分為象形篆或異體篆。象形是漢字最初的造字方法,也是六書的基礎。秦以前的文字屬於初創階段的文字,秦統一為小篆,初次實現了漢字的規範化。由於隸書的廣泛應用,篆書漸漸失去了實用價值。東漢以後,篆書日漸衰微。唐以後,真行草大行其道,篆書更加衰微。直到清代隨著碑學的盛行以及甲骨文、金文的大量發現,篆書才重新被書界所重視,並且出現了鄧石如這樣的篆書大家。此書 32 種篆體大部分都源自前代書體,包括古代象形篆書的精華。
此華盛頓大學圖書館藏本含滿漢各體篆文共存十種: 大篆、鵠頭書、龜書、金錯書、科鬥書、麟書、龍書、鳥書、奇字、穗書。各篆滿漢文均書一冊,計二十冊,每冊內容包括《禦制盛京賦》全文,文末附有各篆緣由一篇。書箋以及包角採用明黃色綾;滿、漢篆各冊內修正字情形不一,漢篆本以同色紙改寫後,平整粘貼;滿篆本則以明黃色紙條書寫篆字及對照本字覆貼。
另外,遼寧省圖書館也保存有 (漢滿合璧三十二體)《禦制盛京賦三十二卷》,清乾隆十三年內府精寫本(存四十二冊),漢滿各二十一卷二十一體。所存二十一卷分別為:玉箸(筋)篆、小篆、上方大篆、墳書、柳葉篆、倒薤篆、轉宿篆、芝英篆、碧落篆、垂露篆、垂雲篆、鳥跡書、雕蟲篆、鸞鳳書、龍爪篆、剪刀篆、纓絡篆、懸針篆、殳篆、刻符書、飛白書。
華盛頓大學藏本現存十種,和遼寧省圖書館館本比較,兩者無一重合,兩者合併則為三十一體,獨缺 「鐘鼎篆」 一種,即可全部湊齊三十二體。故此,疑此本和遼寧省館清內府精寫本同出一本,後散佚而做二至三處,現唯獨不知 「鐘鼎篆」 漢滿二冊是否尚存,或存於何處。對於此種精寫精校本的鈔本數量尚無法確定,僅就目前所見,可確定為孤本,其文獻價值及藝術價值自不待言。(介紹參考 [1])
乾隆帝在《盛京賦》序中開宗明義寫道:「甞聞以父母之心為心者,天下無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為心者,天下無不睦之族人;以天地之心為心者,天下無不愛之民物。斯言也,人盡宜勉,而所繫於為人君者尤重。然三語之中又惟以祖宗之心為心居其要焉。蓋以祖宗之心為心則必思開創之維艱,知守成之不易,兢兢業業,畏天愛人,於是刑兄弟而禦家邦。斯以父母之心為心也,民同胞而物吾與。斯以天地之心為心也,孔子曰,明乎郊社之禮褅甞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這段話就是貫穿全賦的主旨,同時也體現了乾隆帝懷念祖宗的深厚情感。
1625 年,努爾哈赤把後金都城從遼陽遷到瀋陽,並在城內著手修建皇宮。1634 年皇太極改稱瀋陽為盛京。1644 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盛京改為留都。乾隆八年(1743)七月初八日,乾隆帝從京師暢春園啟駕東巡,前往盛京。九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恭謁永陵、福陵、昭陵祭祖,駐蹕盛京。十月初一日,禦制《盛京賦》。次日回鑾。此賦既陳述此次恭謁祖陵的宗旨、感受與經過,更寫出盛京的山川形勝,地域廣闊,物產豐饒,又追懷開國時期文武功臣,再由彰顯軍威的圍獵,延及耕桑農事,國富民殷,宮室富麗等等,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獻價值。乾隆帝在 32 歲的鼎盛之年創作的這篇賦是其所有作品中唯一以都市為題材的大賦。
[1]參考:華盛頓大學珍藏之一:清乾隆十三年(1748)內府精寫精校本《禦制盛京賦》沈志佳 施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