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營汛境輿圖
道光23 年(1843),兩江總督耆英(1790-1858)命知縣李炳照於劉聞沙十段築炮臺(大炮20 座、小炮12 座),與江陰炮臺遙對(光緒《靖江縣誌》,卷七,〈兵事〉)。圖中劉聞沙未見注記炮臺,判斷本圖或繪於道光23 年以前。但據圖中紅簽均墨書派兵或額外添派兵丁「巡防堵禦與京口(鎮江)水師聯絡聲援」,疑為道光年間中英戰爭(1839-1842)的後期。道光22 年(1842),英軍決定截斷清帝國長江、運河內陸交通線的據點(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5 年,頁431-432)迫使清朝就範。五月三日進吳淞口,先破上海再沿江前進,道光朝《夷氛聞紀》載:「六月八日直薄瓜州,以城空,過不入,越江路六百餘裏,逕抵鎮江。鎮居江寧下游,枕北固山,運河繞其右,守以重兵,實有險可握」(梁廷枏,《夷氛聞紀》,卷四),但相持數日鎮江仍被攻破。圖中或為當時靖江營八團各汛添派防兵與京口彼此聲援的注記,疑本圖作於鎮江被英軍所破之前。
本圖可與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各省沿海口隘全圖〉( 平圖020867)、〈沿海岸長圖〉( 平圖020868)、〈長江地理圖〉( 平圖020878)、〈長江圖〉( 平圖020879)、〈江蘇海防圖〉( 平圖021513)及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江海全圖〉(gm 71005059)、〈七省沿海全圖〉(gm 71005064)、〈海疆洋界形勢圖〉(gm 71005021)、〈南北洋合圖〉(gm 71005215)、〈北洋分圖〉(gm 71005226)、〈黃河南河圖〉(gm 71005024)對應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