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阿魯哇族服飾

拉阿魯哇族服飾

典藏者
臺南市札哈木會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拉阿魯哇族男子族服】
1.長袖上衣(tikuru hlʉngasʉ):以紅色(或橘紅色)為主;衣背有五條三色線條,由左至右分別是黃、綠、白、藍、黃。上衣內裏則縫以藍色布料,穿戴時將線繩向後綁,露出內裏藍色布料。
2.皮褲(vanukanuka valaku):以條紋色帶的長褲(早期以獸皮製造,現在多以棕色布料代替),以紅、黃、綠色條裝飾,在雙膝下方與腳踝之處用線繩綁束起來。
3.黑裙(tapisi):穿戴於皮褲內,用一至兩片之黑色片裙左右紮於腰際。
4.腰帶(‘arisaputa):以白底為主,於腰帶兩端繡上精美圖紋與毛球、毛線,四個社群腰帶樣式不同,僅排剪社習以三角形製作,美壟、雁爾等社以長方形製作,紮於腰上綁於左邊或右邊之腰上。
5.胸前袋(lapai):係以白色麻布為底,交叉掛於後頸並垂在胸前,折成袋形,內可裝食物或生活工具。在胸衣上以紅、黑、黃褐等色挑織成菱形、三角形、曲折形、十字形、及橫條紋等幾何形花紋,而在二塊布的上下邊緣,亦飾有若干細橫條紋,而穿上胸衣時,挑織方塊正好露在胸前。另胸袋所繡上精美圖紋,各家氏族之紋飾不同,但皆習以方形製作。
6.皮帽(sarapungu valaku):前鑲有貝殼、帽頂則以縫有五根羽毛,其排列為左右各兩根老鷹羽毛,中間插有一根白色的帝雉尾巴羽毛。
7.柴火袋(ta’imisimia):從頸上掛上,垂於胸前,縫上貝殼、鈕釦等,也會繡上圖紋,在柴火袋後方,會用毛線、布條加以裝飾。

【拉阿魯哇族女子族服】
1.長袖上衣(tikuru hlʉngasʉ):大多以棉布、絲、或綢緞裁製而成。排剪社為藍色;雁爾社為深藍色;美瓏社及那爾瓦社為白色上衣。上身多著則穿 襟長袖短上衣,有長綁帶繫於背後或纏繞於腰間。通常會在上衣領口、前襟兩緣邊、下擺、及袖口處緄邊,施以紅、黃、 藍、黑、綠、紫等色刺繡花紋,先縫貼色布,再於其緣邊挑繡一至二條彩紋,花色紋樣均與男子胸衣相似。在長袖肩膀位置下方之處,女子喜縫製有色長布條作為裝飾,布條長至裙襬。
2.腰帶(‘arisaputa):係以一條長而細的米白色棉布或綢布製成,兩端繡有花紋 邊或流蘇,繫於腰際,內可裝簡單的物品。腰帶更是是識別社群的另一個重點,排剪社習慣製成三角形樣式,雁爾社、美瓏 社及那爾瓦社則習慣做成長方形之樣式。
3.片裙(aluhli):以黑布一自左、一自右圍繞下體,再以腰帶束於腰際。一般會在三邊緣緄白邊,並施以刺繡花紋,片裙之長度,需超過膝蓋,族人視露體為不德之舉,故習將腿部遮蔽。
4.護腿布(hliatavu):以黑色及藍色系為主,上面則有滾邊及花紋、刺繡當作裝飾,腳套之功用則在於保護女性的小腿。
5.髮圈(taipa)及羽毛髮簪(curuhlu)之頭飾:過去傳統以頭巾纏髮,現今則為黑色帽飾,插上公雞羽毛髮髻,上面則有紅、黃、綠、白及藍色之彩帶作為裝飾。製作公雞羽毛髮髻且配帶,其典故是為了紀念神話中幫助與太陽談判成功的公雞而來。
6.頸(ihlu’u ahlaina)及耳(tavali ahlaina)飾品:分成頸鍊與長鍊,以獸骨磨製成圓珠或圓筒狀,或是植物 之莖節切割,或是以植物果實製成之項鍊,以及男女皆會配戴 金屬鏈製之頸鏈,其樣式不同。耳飾以獸骨及貝類製成。

原住民傳統智慧創作保護資訊網(2022年9月29日)。公告版-申請書說明書圖說-拉阿魯哇族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1080722000009拉H000073。https://www.titic.cip.gov.tw/public/order/1080722000009/text/%E6%8B%89%E9%98%BF%E9%AD%AF%E5%93%87%E6%97%8F%E7%94%B7%E5%A5%B3%E5%82%B3%E7%B5%B1%E6%9C%8D%E9%A3%BE-%E7%94%B3%E8%AB%8B%E6%9B%B8%E8%A1%A8.pdf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拉阿魯哇族服飾
典藏者
臺南市札哈木會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著作財產權人: 
謝垂耀(族群代表人)
授權聯絡: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授權聯絡: 
謝垂耀(族群代表人)
內容描述

【拉阿魯哇族男子族服】
1.長袖上衣(tikuru hlʉngasʉ):以紅色(或橘紅色)為主;衣背有五條三色線條,由左至右分別是黃、綠、白、藍、黃。上衣內裏則縫以藍色布料,穿戴時將線繩向後綁,露出內裏藍色布料。
2.皮褲(vanukanuka valaku):以條紋色帶的長褲(早期以獸皮製造,現在多以棕色布料代替),以紅、黃、綠色條裝飾,在雙膝下方與腳踝之處用線繩綁束起來。
3.黑裙(tapisi):穿戴於皮褲內,用一至兩片之黑色片裙左右紮於腰際。
4.腰帶(‘arisaputa):以白底為主,於腰帶兩端繡上精美圖紋與毛球、毛線,四個社群腰帶樣式不同,僅排剪社習以三角形製作,美壟、雁爾等社以長方形製作,紮於腰上綁於左邊或右邊之腰上。
5.胸前袋(lapai):係以白色麻布為底,交叉掛於後頸並垂在胸前,折成袋形,內可裝食物或生活工具。在胸衣上以紅、黑、黃褐等色挑織成菱形、三角形、曲折形、十字形、及橫條紋等幾何形花紋,而在二塊布的上下邊緣,亦飾有若干細橫條紋,而穿上胸衣時,挑織方塊正好露在胸前。另胸袋所繡上精美圖紋,各家氏族之紋飾不同,但皆習以方形製作。
6.皮帽(sarapungu valaku):前鑲有貝殼、帽頂則以縫有五根羽毛,其排列為左右各兩根老鷹羽毛,中間插有一根白色的帝雉尾巴羽毛。
7.柴火袋(ta’imisimia):從頸上掛上,垂於胸前,縫上貝殼、鈕釦等,也會繡上圖紋,在柴火袋後方,會用毛線、布條加以裝飾。

【拉阿魯哇族女子族服】
1.長袖上衣(tikuru hlʉngasʉ):大多以棉布、絲、或綢緞裁製而成。排剪社為藍色;雁爾社為深藍色;美瓏社及那爾瓦社為白色上衣。上身多著則穿 襟長袖短上衣,有長綁帶繫於背後或纏繞於腰間。通常會在上衣領口、前襟兩緣邊、下擺、及袖口處緄邊,施以紅、黃、 藍、黑、綠、紫等色刺繡花紋,先縫貼色布,再於其緣邊挑繡一至二條彩紋,花色紋樣均與男子胸衣相似。在長袖肩膀位置下方之處,女子喜縫製有色長布條作為裝飾,布條長至裙襬。
2.腰帶(‘arisaputa):係以一條長而細的米白色棉布或綢布製成,兩端繡有花紋 邊或流蘇,繫於腰際,內可裝簡單的物品。腰帶更是是識別社群的另一個重點,排剪社習慣製成三角形樣式,雁爾社、美瓏 社及那爾瓦社則習慣做成長方形之樣式。
3.片裙(aluhli):以黑布一自左、一自右圍繞下體,再以腰帶束於腰際。一般會在三邊緣緄白邊,並施以刺繡花紋,片裙之長度,需超過膝蓋,族人視露體為不德之舉,故習將腿部遮蔽。
4.護腿布(hliatavu):以黑色及藍色系為主,上面則有滾邊及花紋、刺繡當作裝飾,腳套之功用則在於保護女性的小腿。
5.髮圈(taipa)及羽毛髮簪(curuhlu)之頭飾:過去傳統以頭巾纏髮,現今則為黑色帽飾,插上公雞羽毛髮髻,上面則有紅、黃、綠、白及藍色之彩帶作為裝飾。製作公雞羽毛髮髻且配帶,其典故是為了紀念神話中幫助與太陽談判成功的公雞而來。
6.頸(ihlu’u ahlaina)及耳(tavali ahlaina)飾品:分成頸鍊與長鍊,以獸骨磨製成圓珠或圓筒狀,或是植物 之莖節切割,或是以植物果實製成之項鍊,以及男女皆會配戴 金屬鏈製之頸鏈,其樣式不同。耳飾以獸骨及貝類製成。

原住民傳統智慧創作保護資訊網(2022年9月29日)。公告版-申請書說明書圖說-拉阿魯哇族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1080722000009拉H000073。https://www.titic.cip.gov.tw/public/order/1080722000009/text/%E6%8B%89%E9%98%BF%E9%AD%AF%E5%93%87%E6%97%8F%E7%94%B7%E5%A5%B3%E5%82%B3%E7%B5%B1%E6%9C%8D%E9%A3%BE-%E7%94%B3%E8%AB%8B%E6%9B%B8%E8%A1%A8.pdf

物件類別
文物
其他內容描述
主題: 
族群: 
類型: 
參展記錄: 

《府城原味衣衣情》臺灣原住民族服飾文化特展

創建時間
入藏時間: 
2022
拍攝時間: 
2022
創建地點
來源地點: 
高雄市桃源區
典藏地點: 
臺南市札哈木會館
上映地點: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