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滋

蕭滋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鋼琴家、管絃指揮家、作曲家|
蕭滋,鋼琴家、管絃指揮家、作曲家;1902 年 10 月 2 日出生於奧地利史迪爾,1986 年 10 月 11 日逝世於臺北。從小在哥哥漢滋的琴韻聲中長成。十九歲開始隨知名鋼琴家沃賀爾學琴。同年考上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院,師事佩狄瑞克,之後兄弟倆專心研究莫札特,出版第一本具權威的莫札特鋼琴曲版本,開啟原典版樂譜出版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逃往美國,歸化美國籍。1963年,蕭茲接到國務院通知,到臺灣擔任交換教授之文化特使,作育無數英才。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蕭滋
其他名稱
英文名: 

Robert SCHOLZ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鋼琴家、管絃指揮家、作曲家|
蕭滋,鋼琴家、管絃指揮家、作曲家;1902 年 10 月 2 日出生於奧地利史迪爾,1986 年 10 月 11 日逝世於臺北。從小在哥哥漢滋的琴韻聲中長成。十九歲開始隨知名鋼琴家沃賀爾學琴。同年考上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院,師事佩狄瑞克,之後兄弟倆專心研究莫札特,出版第一本具權威的莫札特鋼琴曲版本,開啟原典版樂譜出版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逃往美國,歸化美國籍。1963年,蕭茲接到國務院通知,到臺灣擔任交換教授之文化特使,作育無數英才。

Robert SCHOLZ (XIAO Zi) was born in Steyr, Austria in 1902. He grew up surrounded with the piano playing of his older brother Heinz from an early age. He began studying with world-renowned pianist Friedrich Wührer at the age of 19. That same year he was also accepted into the Mozarteum University of Salzburg in Austria, where he studied piano. He and his brother Heinz devoted themselves to researching and studying Mozart, and they eventually published the first authoritative collection of Mozart’s works for piano. He immigrated to the US in 1938 at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and eventually became a naturalized citizen. In 1963,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invited him to teach in Taiwan as part of a scholarly exchange program. He taught numerous students and conducted a number of orchestras during the more than two decades that he lived in Taiwan. He died in Taipei in 1986.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彭聖錦。《蕭滋:歐洲人臺灣魂》。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1冊。宜蘭:傳藝中心,2002。|ISBN 957-01-2664-7

獲獎: 

1950年/布魯克納紀念獎章

獲獎: 

1937年/榮譽音樂教授

生平: 

啟蒙歲月
1902年10月16日,羅伯•蕭滋(Robert Scholz)出生於奧國的史迪爾(Steyr)。他從小在母親及哥哥的琴韻薰陶中成長,一心嚮往能夠學習音樂。然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粉碎了蕭滋外出拜師學琴的夢想;中學畢業後,父親更將蕭滋送到維也納學商,希望他繼承衣缽。然而,蕭滋始終無法忘情於音樂,因此便私下隨當時知名的鋼琴家渥賀爾(Friedrich Wuhrer)學琴,最後更決定棄商從樂。1921年9月,他以極優越的成績考上薩爾斯堡莫札特音樂院,師事佩狄瑞克(Felix Petyrek),只是天不從人願,種種因素讓蕭滋只跟隨老師上了十次課,此後便開始了自我修習、苦學成長的過程;自此之後,蕭滋亦未曾再師事過任何老師。儘管沒有師長的幫助,十個月後,靠著自修練習,蕭滋仍以優異的成績通過畢業考,順利拿到鋼琴、理論作曲及教師三個文憑,並正式展開其音樂事業,與兄長到歐洲各地巡迴演奏。1927年-1930年,兄弟倆根據莫札特手稿,原版編校並出版了第一本權威性的莫札特鋼琴曲版本,開啟原典版樂譜出版先河。之後他陸續完成多首作品,並持續與世界知名的指揮家如:華爾特(Bruno Walter)等合作演出。1937年,他受邀於薩爾斯堡主教大廳重新啟用莫札特自用鋼琴演奏會演出,這是極高的榮譽,他也是該音樂會唯一的鋼琴演奏家。

美國興學
1938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蕭滋逃往美國,受聘於曼尼斯音樂院,之後並與朋友創辦亨利街音樂學校(Henry Settlement Music School),教導貧窮卻有音樂天份的學生。此外,他籌組了「莫札特室內管絃樂團」(The Mozart Chamber Orchestra),希望將維也納的音樂風格帶至美國,也想嘗試發揮自學以及與指揮家華爾特合作多年的指揮經驗。在忙碌的授課、指揮生活中,蕭滋仍不忘創作,於1951年完成《E大調交響曲》。1953年,他召集以往訓練的優秀學生,成立了職業性的「美國室內管絃樂團」(American Chamber Orchestra),多次演出均獲佳評。由於樂團需要,加上對音樂的熱愛,蕭滋把大部分積蓄都投入購買管絃樂譜,不但寶貝收藏,更仔細研讀,詳盡地加上樂句、弓法、呼吸、表情等詮釋記錄,抄寫樂譜與詮釋總譜成為他生活中的重要習慣,也是他最熱愛的事情。他逝世後,妻子吳漪曼教授請黎國峰先生將其加以整理,最後的數百套樂譜都捐贈給國家圖書館,成為音樂研究者重要的參考資料。

結緣臺灣
1963年,蕭滋在許多人士的委託與力薦下,來到臺灣擔任交換教授。當時臺灣的音樂環境相當貧乏,鋼琴是只有富有家庭才有的樂器,音樂教育也多所不足,蕭滋教授的到來,無疑是臺灣音樂環境的一道曙光。第一年他接任師大、臺灣省立交響樂團與國立藝專的課程與指揮工作。一年後,由於其傑出成果,讓臺灣音樂界大力挽留他留下繼續在這塊土地播種。之後,蕭滋馬不停蹄地持續教學、指揮與規劃大小型音樂演出,短短數年,讓臺灣大專校院的音樂科系與職業樂團水準大幅突飛猛進,樂界及社會大眾無不嘖嘖稱奇。1969年,蕭滋與相戀六年的吳漪曼教授結婚,他們超越了世俗眼光及年齡差異,彼此心靈相通,相互扶持23年。儘管最後的13年蕭滋深受病痛所苦,但是他的愛早已在臺灣生根,他對於臺灣音樂教育的貢獻更是無可比擬。哪裡需要他,就往哪裡去,是蕭滋的最佳寫照。

曲終人散 遺愛人間
1973年起,蕭滋的身體狀況愈來愈不佳。但他退休後,並沒有好好安享餘年,卻反而投入音樂研究與哲學著述,開始了緊張辛苦的新生活。由於病情持續惡化,他一直反覆進出醫院。1986年10月11日,蕭滋在臺大醫院病房裡留下最後一句話:「噢!那花腔女高音唱得真好!」後,即宣告不治,他安詳地離去。蕭滋逝世後十天,妻子吳漪曼寫了一篇令人動容、感人肺腑的祝禱文,紀念這位在人生道路上相互扶持的伴侶,紙短情長,令人鼻酸。10月25日,政府相關官員、大學校長、藝文界與音樂界代表,為他於臺北天主教聖家堂舉行隆重的彌撒大典,向這一位熱愛臺灣、把寶貴生命與智慧全部付諸於這塊土地上的偉大音樂家致敬與告別。蕭滋教授逝世週年,吳漪曼捐贈出由黎國峰先生整理完成的所有蕭滋藏譜,師大音樂系同仁也著手收集相關文獻、圖片,並邀請各方撰寫紀念文字,出版「這裡有我最多的愛」紀念專輯。1993年1月4日,正式完成「蕭滋教授音樂文化基金會」之法人登記,讓蕭滋教授關懷臺灣之心繼續傳承。

領域: 

作曲家

領域: 

演奏家

領域: 

指揮家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02.10.16
逝世時間: 
1986.10.11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奧地利 史迪爾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M001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