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三郎

楊三郎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通俗歌曲作曲家|
楊三郎,本名楊我成,知名的臺灣歌謠作曲家;1919 年 10 月 18 日出生於臺北永和,1989 年 5 月 25 日病逝。曾接受日本音樂家清水茂雄於理論作曲等音樂教育,回臺後以不同的音樂領域工作身分持續創作臺灣歌謠,以優美曲調刻劃生活情感。1952 年自組為那時代的通俗音樂界創作歌舞昇平的「黑貓歌舞團」,代表歌曲如《望你早歸》、《秋風夜雨》。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楊三郎
其他名稱
本名: 
英文名: 

YANG San-Lang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通俗歌曲作曲家|
楊三郎,本名楊我成,知名的臺灣歌謠作曲家;1919 年 10 月 18 日出生於臺北永和,1989 年 5 月 25 日病逝。曾接受日本音樂家清水茂雄於理論作曲等音樂教育,回臺後以不同的音樂領域工作身分持續創作臺灣歌謠,以優美曲調刻劃生活情感。1952 年自組為那時代的通俗音樂界創作歌舞昇平的「黑貓歌舞團」,代表歌曲如《望你早歸》、《秋風夜雨》。

YANG San-Lang (a. k. a. YANG Wo-Cheng) was a renowned Taiwanese songwriter. He was born in Yonghe, Taipei (now Yonghe District in New Taipei City) on Oct. 18, 1919 and died on May 25, 1989. Yang studied theoretical composition with Shigeo Shimizu in Japan, and worked in various musical circles in Taiwan as a songwriter, using elegant and graceful melodies to depict the various emotions of life. In 1952, he formed the Black Cat Song and Dance Troupe, which was a popular music and dance group during that period, writing its own songs and dances. Their most representative songs include "Longing for Your Early Return" ("bāng-lí-tsá-kui") and "Autumn Wind on A Rainy Night" ("tshiu-hong-iā-hōo").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生平: 

楊三郎,本名楊我成,知名的臺灣歌謠作曲家;1919 年 10 月 18 日出生於臺北永和(今新北市永和區),1989 年 5 月 25 日病逝。曾接受日本音樂家清水茂雄於理論作曲等音樂教育,回臺後以不同的音樂領域工作身分持續創作臺灣歌謠,以優美曲調刻劃生活情感。1952 年自組為那時代的通俗音樂界創作歌舞昇平的「黑貓歌舞團」,代表歌曲如《望你早歸》、《秋風夜雨》。

來自舞廳的臺灣音樂時代人物
楊三郎為當時臺北縣的一名永和農家子弟,約在五、六歲舉家搬遷到臺北市大稻埕,八歲時就讀當時日本政府設立的「大稻埕第二公學校」-日新公學校(今臺北市大同區日新國民小學),擔任學校軍樂隊的小喇叭手;1932 年進入五年制的成淵中學就讀。畢業後由於家境不寬裕,因此楊三郎並未升學而是來到一家舞廳當「電梯童」(電梯操作服務員),因而間接認識了當時在舞廳擔任樂團老師的鄭玉東先生,鄭玉東為楊三郎喜愛音樂的誠意所感動,因此教導他小提琴,然楊三郎對弦樂器較無興趣,後又進一步指導已有基礎的小喇叭,此段時間楊三郎吹奏小喇叭的功力大有所長,便被邀請到「同聲俱樂部」中表演獻藝。

在工作期間,楊三郎受到在臺日本藝人的賞識,推薦他到日本深造,1937 年即便家人不贊同,楊三郎毅然隻身前往於日本,拜知名音樂家清水茂雄為師,潛心與之學習理論作曲、樂理,這是他開始接受正統音樂教育的契機;同時間接受清水茂雄指導的樂團工讀機會,並取「三郎」為演出藝名。

二次大戰流連下的娓娓情懷
1940 年離開日本後,因二次大戰被迫流連於大陸各省任職樂師,如曾於哈爾濱元祿夜總會舞廳工作,直至中日戰事越趨激烈時才返臺;1945 年返臺後與李玉英女士結婚,1946 年,臺灣廣播電臺接收原日據時代的「臺北放送局」,當時由呂泉生擔任演藝股長,楊三郎返臺後,應呂泉生之邀,於臺灣廣播電臺表演,此時期譜曲出膾炙人口的臺灣歌謠《望你早歸》,曲調淒柔而哀傷,反映出時代因戰亂而被迫分離的期盼與無奈的思念情懷。

1947 年,楊三郎受邀到廈門羽衣舞廳工作一段時日,返臺後,簡略組了只有兩、三人的小型樂團,在臺北的艋舺龍山寺埕、大稻埕媽祖宮門口等等人潮較多的地方露天賣唱,籌生活費用。隔年在臺北中山堂舉行第一次的「楊三郎歌謠發表會」,楊三郎曾說:「臺灣光復後,最初因為歌唱人才缺乏,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又不願意唱流行歌曲,很多音樂發表會只好訓練酒家女演出,屆時她們的顧客也會來捧場,祝賀的花圈特別多,場面熱鬧,已經成功了一大半。」1952 年他與樂師好友那卡諾、白明華等人組成「黑貓歌舞團」,以理想中日本的「松竹歌舞團」歌舞大秀排場為目標,開始了臺灣早期歌舞團的燦爛輝煌時代。

1965 年起,由於電視的引進和逐漸普遍,加上世風日下,歪風漸興,以主打脫衣秀的黃色歌舞團持續盛行,正派經營的「黑貓歌舞團」逐漸流失觀眾群,因經營不善,又不願同流合污,在負債累累的情況下,楊三郎熄暗了那承載著多少人故事記憶的華麗「黑貓歌舞團」燈號。

其後陸續創作、演出,並與周添旺合作多首經典歌謠,然生活依舊困頓,直到 1971 年祖產田地因都市計劃變更為建地,經濟方面才獲得改善後,到桃園觀音鄉開設「尚大農牧場」,過著清閒雅淡的中晚年生活,期間仍為餬生活之口也持續跟音樂界有往來,多有創作、演講,1989 年初夏,因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過世,享年70歲。

楊三郎的音樂故事猶如一班時光列車,載著一個時代的人走過臺灣的日治、大戰、光復、歌舞年華與衰亡,令人感懷。

領域: 

通俗歌曲創作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19.10.18
逝世時間: 
1989.05.25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臺北市 永和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M069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