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史箴圖[傳唐摹本]

女史箴圖[傳唐摹本]

作者
未曾
典藏者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此《女史箴圖》長卷據傳為東晉顧愷之的作品。畫卷內容根據晉代詩人張華所寫的《女史箴》(原文十二節,所畫亦為十二段)繪製,用歷代賢妃的故事來告誡宮廷婦女需遵守婦德。此畫是現存已知的最早的中國畫長卷之一。

西晉惠帝時期,賈後專權,禍亂後宮,賈後失敗之後,張華作《女史箴》一文來教導後宮女性應該遵守的道德標準。《女史箴圖》以繪畫形式展示了張華《女史箴》一文,用於教導皇帝後宮中的女性遵從婦德。中國儒家禮儀有專門約束和限制女性的婦德或稱婦道,其主要內容有:明婦順,倡婦德,講貞節,男尊女卑,等等,婦德要求女性一生順從男人的支配,保持地位低下和艱難,保持溫柔安靜, 等等,《女史箴圖》教導宮廷女性尊崇婦德,以得到榮譽。

最早用來展示張華詩的作品已不可考,1986 年出土的北魏司馬金龍墓漆案,就有班姬辭輦的場景,意味著張華的作品很早就被人們所引用。也有學者認為,最早期的《女史箴圖》可能是晉朝官方為張貴人刺殺晉孝武帝事件警示後宮下令繪製。
《女史箴圖》為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中國書畫藏品,被書畫研究界多數專家認為是唐代摹本。內容由右至左展開,畫心有九段單景式構圖,原文題在每一段圖像的右側。《女史箴圖》的開端原應另有三段圖文,以及第四段題字,但在清乾隆時期已不存。

顧愷之畫《女史箴圖》的文獻記錄最早出現在宋代,此畫卷末 「顧愷之畫」 落款疑為後人添加。顧愷之,今江蘇無錫人,曾為東晉散騎常侍,現傳作品為後世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帶有顯著的六朝遺風,很可能來自 5-6 世紀,是難得的早期絹本畫作。

《女史箴圖》有大量題字和印章,部分印章真偽尚有爭議。畫的拖尾部分有瘦金體楷書,現時學者認為是金章宗的書法,而且應是晚明時期才跟畫心裝裱在一起的。拖尾另有乾隆禦筆提拔和畫蘭圖,以及明代收藏家項元汴的題字。清乾隆時期,《女史箴圖》成為清宮收藏,曾被存放在建福宮靜怡軒中。1900 年,義和團運動,作品流散宮外。1903 年大英博物館從克拉倫斯•詹森上尉手上購得此畫。詹森上尉于 1870 年出生於印度,後來加入了印度騎兵團,1900 年曾被派到中國參與八國聯軍之役。根據詹森上尉家人的說法,《女史箴圖》是被他救下的一位貴婦所贈,但無法考證。

《女史箴圖》進入大英博物館館藏時已相當脆弱,並且有多次修補的痕跡。1914 至 1923 年間,為了讓作品能夠展出,同時避免開、收卷時所造成的磨損,博物館修復人員把《女史箴圖》的畫心轉移到鑲板上,又把天頭、引首跟拖尾一起裝裱在另一幅鑲板上。宋代天頭和鄒一桂拖尾畫作亦分開保存。(介紹參考:大英博物館)

現存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現存原作 12 幅場景中的九幅,歷代又在畫卷兩段添加內容。由於大英博物館在收藏《女史箴圖》初期,採用的是 「日式折屏手法 [1]」 的裝裱手法,導致畫面割裂,對此文物界一直頗有詬病。現在畫卷被分為三部分平放展示。大英博物館展示的三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原作部分
第二部分:後世添加部分(宋代天頭、引首跟拖尾)
第三部分:清乾隆時期鄒一桂所作松竹石泉及清代的天頭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因為他有對文學和繪畫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於是人們稱他為畫絕、文絕和癡絕。

張華(232 年-300 年),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縣)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政治家。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女史箴圖[傳唐摹本]
其他名稱
其他名稱: 
典藏者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書格
內容描述

此《女史箴圖》長卷據傳為東晉顧愷之的作品。畫卷內容根據晉代詩人張華所寫的《女史箴》(原文十二節,所畫亦為十二段)繪製,用歷代賢妃的故事來告誡宮廷婦女需遵守婦德。此畫是現存已知的最早的中國畫長卷之一。

西晉惠帝時期,賈後專權,禍亂後宮,賈後失敗之後,張華作《女史箴》一文來教導後宮女性應該遵守的道德標準。《女史箴圖》以繪畫形式展示了張華《女史箴》一文,用於教導皇帝後宮中的女性遵從婦德。中國儒家禮儀有專門約束和限制女性的婦德或稱婦道,其主要內容有:明婦順,倡婦德,講貞節,男尊女卑,等等,婦德要求女性一生順從男人的支配,保持地位低下和艱難,保持溫柔安靜, 等等,《女史箴圖》教導宮廷女性尊崇婦德,以得到榮譽。

最早用來展示張華詩的作品已不可考,1986 年出土的北魏司馬金龍墓漆案,就有班姬辭輦的場景,意味著張華的作品很早就被人們所引用。也有學者認為,最早期的《女史箴圖》可能是晉朝官方為張貴人刺殺晉孝武帝事件警示後宮下令繪製。
《女史箴圖》為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中國書畫藏品,被書畫研究界多數專家認為是唐代摹本。內容由右至左展開,畫心有九段單景式構圖,原文題在每一段圖像的右側。《女史箴圖》的開端原應另有三段圖文,以及第四段題字,但在清乾隆時期已不存。

顧愷之畫《女史箴圖》的文獻記錄最早出現在宋代,此畫卷末 「顧愷之畫」 落款疑為後人添加。顧愷之,今江蘇無錫人,曾為東晉散騎常侍,現傳作品為後世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帶有顯著的六朝遺風,很可能來自 5-6 世紀,是難得的早期絹本畫作。

《女史箴圖》有大量題字和印章,部分印章真偽尚有爭議。畫的拖尾部分有瘦金體楷書,現時學者認為是金章宗的書法,而且應是晚明時期才跟畫心裝裱在一起的。拖尾另有乾隆禦筆提拔和畫蘭圖,以及明代收藏家項元汴的題字。清乾隆時期,《女史箴圖》成為清宮收藏,曾被存放在建福宮靜怡軒中。1900 年,義和團運動,作品流散宮外。1903 年大英博物館從克拉倫斯•詹森上尉手上購得此畫。詹森上尉于 1870 年出生於印度,後來加入了印度騎兵團,1900 年曾被派到中國參與八國聯軍之役。根據詹森上尉家人的說法,《女史箴圖》是被他救下的一位貴婦所贈,但無法考證。

《女史箴圖》進入大英博物館館藏時已相當脆弱,並且有多次修補的痕跡。1914 至 1923 年間,為了讓作品能夠展出,同時避免開、收卷時所造成的磨損,博物館修復人員把《女史箴圖》的畫心轉移到鑲板上,又把天頭、引首跟拖尾一起裝裱在另一幅鑲板上。宋代天頭和鄒一桂拖尾畫作亦分開保存。(介紹參考:大英博物館)

現存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現存原作 12 幅場景中的九幅,歷代又在畫卷兩段添加內容。由於大英博物館在收藏《女史箴圖》初期,採用的是 「日式折屏手法 [1]」 的裝裱手法,導致畫面割裂,對此文物界一直頗有詬病。現在畫卷被分為三部分平放展示。大英博物館展示的三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原作部分
第二部分:後世添加部分(宋代天頭、引首跟拖尾)
第三部分:清乾隆時期鄒一桂所作松竹石泉及清代的天頭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因為他有對文學和繪畫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於是人們稱他為畫絕、文絕和癡絕。

張華(232 年-300 年),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縣)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政治家。

物件類別
視覺藝術
其他內容描述
主題: 
主題: 
主題: 
尺寸: 

現在畫卷被分為三部分平放(鑲板裝裱)展示:
第一部分:原作部分(絹本設色),長 348 釐米,高 25 釐米。
第二部分:後世添加部分,長 329 釐米,高 25 釐米。
第三部分:清乾隆時期鄒一桂所作松竹石泉,長 74 釐米,高 24.8 釐米。

材質: 

絹本(原作部分)

註記: 

傳為東晉顧愷之繪,此卷可能是唐代摹本。

註記: 

被大英博物館分割前的畫卷構成如下:
藍錦緞繡花外皮,上乾隆禦題「顧愷之畫女史箴並書真跡,內府珍玩神品」,為 1746 年重新裝裱時所加。
宋代絲綢牡丹繡球外皮,可能為宋徽宗時期製作
絲質畫布,乾隆禦「彤管芳」
宋代絲質畫布,蓋有大量收藏章
黃綢畫布,乾隆禦題詩和蘭花
九場景《女史箴圖》原作
宋代絲質畫布,蓋有大量收藏章
宋代絲質畫布,乾隆繪蘭花
金章宗手寫張華詩作,由於該部分尺寸和原作完全不同,可證明此金章宗手書是其他作品中剪切下來,粘貼到《女史箴圖》中。
絲質畫布,項元汴所作長後記。
絲質畫布,乾隆皇帝後記。
紙質畫布,乾隆朝鄒一桂所作松竹石泉。

現在畫卷被分為三部分平放(鑲板裝裱)展示:
第一部分:原作部分(絹本設色)。
第二部分:後世添加部分。
第三部分:清乾隆時期鄒一桂所作松竹石泉。

類型: 
色彩: 

設色(原作部分)

作者
資料撰寫: 
未曾
創建時間
創建時間: 
唐代
識別碼
OM_SG_202112_visual_art_000027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