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集古印史
此書自序中稱來行學某日耕于石箐山畔,見桐棺裂,得朱筒一函,內有蜀錦重封《宣和印史》一卷,素絲玉軸,朱印墨書。原是宋代南渡之後好事家所藏,殉葬於墓。考輯錄古印為書,始于宋晁克一的《集古印格》,書為一卷,見於《郡齋讀書志》。晁氏之書自宋以來諸家書目不載。又考《衍學古編》末有明隆慶二年羅浮山樵附錄五條,其 「世存古今圖印譜式」 條內載有 「《宣和印譜》四卷」。計其年月,恰在此書初出之時。實際上,來行學這本《宣和集古印史》絕非古有,況桐棺易朽,何以南宋至明代尤存呢? 為書偽託之風,近古尤為盛行,此書為來行學作偽,就不足為怪了。此書《四庫全書總目》收為存目。
全書標明來行學摹刻,為何又稱《宣和集古印史》?史上《宣和書譜》《宣和畫譜》乃趙宋皇家收藏書畫目,享譽極高。既有書畫,焉能無印?於是就有了《宣和集古印史》。而來行學 「耕于石箐山畔」,又何能得皇家所藏印譜呢?自序雲 「桐棺裂,獲丹筒一函,內蜀錦重封宣和印史一卷,凡載官印千二百有奇,私印四千三百有奇,旁皆音釋文字」。這段傳奇文字純為促銷噱頭,無非是借 「宣和」 二字,增加書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書成後又請江南大名士屠隆作序。屠序顯為潤筆豐厚之作。故《四庫全書總目》雲 「屠隆作序極稱之,殊非定論也」。
來行學,字顏叔。杭州人,一說為蕭山人。生平事蹟記載不多,除《印史》外尚有寫刻袖珍本《花間集》傳世。自序雲 「耕于石箐山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