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岩遺址

芝山岩遺址

典藏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位在臺北盆地邊緣的砂岩小丘,小丘高程由海拔7至40公尺不等,整座小丘可視為臺灣島嶼地質變遷史的自然教室。遺址分布的範圍涵蓋整座小丘及四周低平地上,號稱是全臺灣第一處被發現的史前考古遺址。早在1896年,日本總督府在此設立學堂做為普及教育之所。一學校教師粟野傳之丞在附近採集得一石斧而得名。事實上,芝山岩與圓山公園(遺址)同在1935 年(昭和10年)便被總督府指定為「天然紀念物」。小丘頂上,更早於1788年即捐建有惠濟宮,內有文昌祠於1840年設立。
‧ 關於芝山岩遺址的考古學研究,直到臺灣學者進行調查後才開始有所累積。最受矚目的,便是1979年,雨農國民小學興建校舍工程,在原石角溪溪流河床下,揭露了埋藏在地層中大量的史前文化器物和自然生態遺留。1981年由國立臺灣大學黃士強教授主持搶救考古發掘,根據目前現有的考古出土和地表採集所累積的材料,最早有屬於舊石器時代的石核器、礫石砍器的遺留,但無具體文化層堆積。其次,有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典型的粗繩紋陶。最令人驚豔的,未曾在其他地點發現的芝山岩文化埋藏在大坌坑文化層之上,包括彩陶、黑陶、打製斧鋤形器、磨製石斧、有肩石斧、錛鑿形器、矛鏃形器、石網墜、石杵、石環。更寫下當時臺灣考古首次發現的大量碳化稻米、稻稈出土,以及罕見的木器與疑似槳的遺留。
‧ 除此之外,芝山岩遺址在不同地點的地層中亦有圓山文化層與植物園文化內涵的堆積。晚近歷史時代初期,平埔族與漢人移墾也都曾相繼選擇在這昔稱圓山仔的地點落腳。
‧ 劉茂源博士在芝山岩遺址進行調查,獲得的資料包含陶器口緣、腹片、陶環、斧鋤形器、不明陶器等,共捐贈49件遺物。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芝山岩遺址
典藏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描述

‧ 位在臺北盆地邊緣的砂岩小丘,小丘高程由海拔7至40公尺不等,整座小丘可視為臺灣島嶼地質變遷史的自然教室。遺址分布的範圍涵蓋整座小丘及四周低平地上,號稱是全臺灣第一處被發現的史前考古遺址。早在1896年,日本總督府在此設立學堂做為普及教育之所。一學校教師粟野傳之丞在附近採集得一石斧而得名。事實上,芝山岩與圓山公園(遺址)同在1935 年(昭和10年)便被總督府指定為「天然紀念物」。小丘頂上,更早於1788年即捐建有惠濟宮,內有文昌祠於1840年設立。
‧ 關於芝山岩遺址的考古學研究,直到臺灣學者進行調查後才開始有所累積。最受矚目的,便是1979年,雨農國民小學興建校舍工程,在原石角溪溪流河床下,揭露了埋藏在地層中大量的史前文化器物和自然生態遺留。1981年由國立臺灣大學黃士強教授主持搶救考古發掘,根據目前現有的考古出土和地表採集所累積的材料,最早有屬於舊石器時代的石核器、礫石砍器的遺留,但無具體文化層堆積。其次,有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典型的粗繩紋陶。最令人驚豔的,未曾在其他地點發現的芝山岩文化埋藏在大坌坑文化層之上,包括彩陶、黑陶、打製斧鋤形器、磨製石斧、有肩石斧、錛鑿形器、矛鏃形器、石網墜、石杵、石環。更寫下當時臺灣考古首次發現的大量碳化稻米、稻稈出土,以及罕見的木器與疑似槳的遺留。
‧ 除此之外,芝山岩遺址在不同地點的地層中亦有圓山文化層與植物園文化內涵的堆積。晚近歷史時代初期,平埔族與漢人移墾也都曾相繼選擇在這昔稱圓山仔的地點落腳。
‧ 劉茂源博士在芝山岩遺址進行調查,獲得的資料包含陶器口緣、腹片、陶環、斧鋤形器、不明陶器等,共捐贈49件遺物。

物件類別
文物
其他內容描述
出處: 

李匡悌、邱鴻霖編撰,《劉茂源博士臺灣考古與民俗學紀念文集:跨世 紀與跨國境的學術傳承》,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2年,頁191。

參考文獻: 

劉益昌等,《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臺北縣、基隆市、臺北市》(第七期),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2004年。

參考文獻: 

黃士強,《臺北芝山巖遺址發掘報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4年。

創建地點
採集地點: 
臺北市士林區岩山里,芝山岩遺址
貢獻者
捐贈者: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