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水龍

馬水龍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作曲家|
馬水龍(1939-2015),作曲家,出生於基隆市。1964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主修理論作曲、副修大提琴與鋼琴;1972年赴德國雷根斯堡天主教會音樂與音樂教育學院。1975年畢業回臺,受聘東吳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1982年轉任國立藝術學院,並任音樂系首任系主任,後繼任教務長、院長。1986年獲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學術獎赴美交流、發表作品。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中山文藝音樂創作獎、第26屆傳統藝術金曲獎最佳藝術音樂專輯與最佳創作作曲獎、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等。2007-2012年,先後獲臺北藝術大學、臺南大學名、臺灣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代表作品有《梆笛協奏曲》(1981)、鋼琴曲《雨港素描》(1969)、男聲合唱與管弦樂《無形的神殿》(2005)。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馬水龍
其他名稱
英文名: 

MA Shui-Long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作曲家|
馬水龍(1939-2015),作曲家,出生於基隆市。1964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主修理論作曲、副修大提琴與鋼琴;1972年赴德國雷根斯堡天主教會音樂與音樂教育學院。1975年畢業回臺,受聘東吳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1982年轉任國立藝術學院,並任音樂系首任系主任,後繼任教務長、院長。1986年獲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學術獎赴美交流、發表作品。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中山文藝音樂創作獎、第26屆傳統藝術金曲獎最佳藝術音樂專輯與最佳創作作曲獎、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等。2007-2012年,先後獲臺北藝術大學、臺南大學名、臺灣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代表作品有《梆笛協奏曲》(1981)、鋼琴曲《雨港素描》(1969)、男聲合唱與管弦樂《無形的神殿》(2005)。

MA, Shui-Long (1939-2015) was a composer born in Keelung, Taiwan. In 1964, he graduated from the 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Arts (the present-da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with a major in composition and a minor in cello and piano. In 1972, he attended the College of Catholic Church Music and Musical Education in Regensburg (Hochschule für Katholische Kirchenmusik und Musikpädagogik Regensburg,HfKM) in Germany. Upon his return to Taiwan in 1975, Ma joined the faculty of Soochow University. He then taught at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and in 1982 was the founding chair for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and later became the dean of Academic Affairs and principal of the school. In 1986, Ma received a Fulbright scholarship and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esented his compositions. He has been awarded the National Cultural and Arts Award, the National Cultural Award and the Sun Yat-Sen Culture and Arts Music Composition Award. Ma also received the Golden Melody Award for Traditional Music in the Best Album and Best Composition categories and the Order of Brilliant Star with Grand Cordon, which was presented by the President of Taiwan. Between 2007-2012, Ma was awarded with honorary doctoral degrees from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tional Tainan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 best-known works include Concerto for Bamboo Flute and Orchestra (1981), A Sketch of the Rainy Harbor (1969) for piano, and The Invisible Temple (2005) for male chorus and orchestra.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獲獎: 

1963年/臺北國際婦女會作曲比賽 鋼琴曲《迴旋曲》獲佳作獎

獲獎: 

1970年/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作曲比賽《絃樂四重奏》獲得佳作獎

獲獎: 

1971年/教育部文化局 第二屆紀念黃自歌曲佳作獎《懷鄉曲》入選

獲獎: 

1972年/德國雷根斯堡天主教會音樂與音樂教育學院(Kirchenmusikschule Regensburg)全額獎學金

獲獎: 

1977年/交響詩《孔雀東南飛》中山文藝音樂創作獎

獲獎: 

1980年/委託創作作品《竇娥冤》獲吳三連獎

獲獎: 

1984年/《梆笛協奏曲》金鼎獎最佳作曲獎

獲獎: 

1990年/《孔雀東南飛》獲金鼎獎優良唱片特別獎及最佳作曲獎

獲獎: 

1991年/《廖添丁管絃樂組曲》中時晚報年度最佳作曲獎

獲獎: 

1994年/獲文建會學術獎助

獲獎: 

1999年/第三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音樂類獎項得主

獲獎: 

2000年/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獲獎: 

2004年/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獲獎: 

2006年/行政院 文化獎

獲獎: 

2015年/二十六屆金曲獎「最佳藝術音樂專輯」獎

獲獎: 

2015年/〈鴻門宴〉獲「最佳創作作曲人」獎

生平: 

山城九份的避難時光
1939年7月17日出生於基隆,父親許阿枝是傳統的國術中醫,母親馬查某是獨生女,馬水龍於是依據慣例,自小就從母姓,以傳承母系的香火。1944年,因逃避美軍空襲而隨家遷居到九份,天天看山又看海的日子成為他終生難忘的鮮明記憶。九份是出產貴重金屬的礦城,山城中的礦坑成為最安全的防空洞,每當聽到警報聲,馬水龍就隨著大家奔向礦坑。轟炸機俯衝掃射的聲音、此起彼落的驚呼聲、以及母親襁褓中一歲半的妹妹哭號聲,這些恐怖的聲響因而交織成他一生中第一個難忘的音響經驗。另一方面,馬水龍家附近有「講古桶」的說書,與廟宇附近的北管戲曲與樂隊的演出,使他從小便對於傳統聲響有著濃厚的興趣。

始觸音樂的日子
1947年,進入安樂國小就讀,並從四年級開始上音樂課,音樂老師發現他喜歡在琴鍵上觸摸,就允許他用學校的風琴練琴,並借給他一本《拜爾教本》,於是開啟了馬水龍的音樂探索之路。另一方面,從小生處於環山的環境下,使得他日後一直喜愛親近大自然,也養成了他特立獨行、嚴謹中不失寬厚的個性。1953年,進入基隆水產學校國中部,利用課餘時間學習鋼琴外,還自修音樂理論,這段期間他發展了多元的興趣,包含文學、體育、音樂等等。1956年,進入基隆水產學校高中部,因父親過世而中輟學業,為負擔家計而到「臺肥一廠」做機械工,在此認識了音樂學家李哲洋,他介紹馬水龍與江明德、江壽寧夫婦學畫,以及與就讀國立藝專音樂科的陳懋良學習音樂理論。

正式進入音樂殿堂
1959年,考取國立藝專音樂科理論作曲組,副修大提琴和鋼琴。除了與盧炎學習和聲及對位法,並向剛從法國回來的許常惠學習音樂史與當時歐洲音樂的新潮流,採集民間歌謠的許常惠經常提醒他不能忘本的精神。主修老師蕭而化也奠定了他身後的西方作曲技巧,這些都是促成馬水龍往後音樂風格的重要關鍵。1964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之後任教於基隆市立第四初級中學。1967年,與陳懋良、游昌發、賴德和、沈錦堂、溫隆信五位作曲家共同發起「向日葵樂會」每年度舉辦作品發表會,探索各種創作的可能,其中最有名的曲目為《臺灣組曲》與《雨港素描》,但於1971年因政治風波而停止。1972年,馬水龍獲得西德全額獎金,進入雷根斯堡音樂學院就讀,隨席格蒙學習作曲,並以最優異的成績畢業,且代表學校在雷根斯堡音樂節、柏林電臺、慕尼黑電臺公開發表作品。

致力教學與創作
1975年,回臺應聘擔任東吳大學音樂系副教授,教授對位法等課程,並建議當時的系主任黃奉儀增設一些傳統音樂的相關課程,使得學生可以在中西音樂文化上都有很好的學習。1977年,以交響詩《孔雀東南飛》獲中山文藝音樂創作獎,並接受國家文藝基金會之託,完成管絃樂作品《玩燈》。1979年開始,與舞蹈團體合作寫作舞蹈音樂。1982年,國立藝術學院成立(今臺北藝術大學),馬水龍參與了創校的所有籌備,並接下首任系主任的工作,在規劃教育課程上,他考量到現今音樂全盤西化,致使本土音樂文化流失,因而開設傳統音樂之相關課程。1993年,作品《梆笛協奏曲》入選中華文化促進會評選之「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1999年,榮獲第三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音樂類獎項得主;2006年,獲行政院文化獎;2007年,獲臺北藝術大學榮譽博士及臺南大學名譽博士學位;2012年,獲臺灣大學名譽博士學位。2015年5月2日辭世,享年76歲。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39.07.17
逝世時間: 
2015.05.02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基隆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M060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