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筒

筷筒

典藏者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筷筒又稱「筷子籠」、「箸籠」,中文大辭典解釋為「盛扎著之籠。」即盛放筷子的容器。筷子出現很早,可以溯到商代《史記‧十二諸候年表》載:「紂為象著而箕子唏。」先秦時謂「箸」,「箸籠」之名的出現在宋代,後廣為流傳。

早期先民,通常將使用的筷子,裝放在筷子籠裡,懸掛於壁面。

臺灣最早的筷子籠都是磚製窯燒,由於都是手工雕刻製作,所以,少有兩個完全相同,在形狀上以方形和圓形最為常見。

在變遷的過程中,在色澤上,先有土法土燒的筷子籠,接著有上黃釉、綠釉的筷籠,到了日據時期,增漆五顏六色的彩釉,後來的形狀、色澤、雕飾都有進展。

本件筷子籠是屬方形,上白釉,在籠的提把處有一孔洞,可將筷子籠懸掛在壁上,筷子籠的造型是前低後高,上寬下窄,左右稍狹,籠體由五塊大小不等的陶土接成。上方呈長方形開口的筷子容器,下面浮雕吉祥圖案並有綠彩,器形完整。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筷筒
典藏者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內容描述

筷筒又稱「筷子籠」、「箸籠」,中文大辭典解釋為「盛扎著之籠。」即盛放筷子的容器。筷子出現很早,可以溯到商代《史記‧十二諸候年表》載:「紂為象著而箕子唏。」先秦時謂「箸」,「箸籠」之名的出現在宋代,後廣為流傳。

早期先民,通常將使用的筷子,裝放在筷子籠裡,懸掛於壁面。

臺灣最早的筷子籠都是磚製窯燒,由於都是手工雕刻製作,所以,少有兩個完全相同,在形狀上以方形和圓形最為常見。

在變遷的過程中,在色澤上,先有土法土燒的筷子籠,接著有上黃釉、綠釉的筷籠,到了日據時期,增漆五顏六色的彩釉,後來的形狀、色澤、雕飾都有進展。

本件筷子籠是屬方形,上白釉,在籠的提把處有一孔洞,可將筷子籠懸掛在壁上,筷子籠的造型是前低後高,上寬下窄,左右稍狹,籠體由五塊大小不等的陶土接成。上方呈長方形開口的筷子容器,下面浮雕吉祥圖案並有綠彩,器形完整。

物件類別
文物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