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藍萍

周藍萍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作曲家|
1950、60年代是臺灣自戰後荒蕪裡復甦更生的年代,作曲家周藍萍(1926-1971)生逢此時,是國語流行歌曲及電影音樂的一顆灼灼明星。他創作了〈綠島小夜曲〉、〈願嫁漢家郎〉、〈美麗的寶島〉等傳唱不歇的國語流行歌曲,1963年以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大放異采,成為華人影圈首屈一指的電影音樂大師。他畢生創作了數百首歌曲,完成了一百部以上的電影音樂,三度獲得金馬獎最佳音樂,和一座亞洲影展最佳音樂,為臺灣作曲家在國際影壇上爭光不少。周藍萍的一生猶如浮浪飄萍,他出生成長於大陸,嶄露頭角於臺灣,最終在香港引領風騷。他被公認是臺灣國語流行歌曲的開創者,也是第一位在國語流行歌曲裡敘寫臺灣的作曲家。他的歌曲不但表現了懷鄉思土的「中國情結」,也融入大量臺灣元素,呈現了他鄉漸成故鄉的「臺灣想像」。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周藍萍
其他名稱
英文名: 

CHOU Lan-Ping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作曲家|
1950、60年代是臺灣自戰後荒蕪裡復甦更生的年代,作曲家周藍萍(1926-1971)生逢此時,是國語流行歌曲及電影音樂的一顆灼灼明星。他創作了〈綠島小夜曲〉、〈願嫁漢家郎〉、〈美麗的寶島〉等傳唱不歇的國語流行歌曲,1963年以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大放異采,成為華人影圈首屈一指的電影音樂大師。他畢生創作了數百首歌曲,完成了一百部以上的電影音樂,三度獲得金馬獎最佳音樂,和一座亞洲影展最佳音樂,為臺灣作曲家在國際影壇上爭光不少。周藍萍的一生猶如浮浪飄萍,他出生成長於大陸,嶄露頭角於臺灣,最終在香港引領風騷。他被公認是臺灣國語流行歌曲的開創者,也是第一位在國語流行歌曲裡敘寫臺灣的作曲家。他的歌曲不但表現了懷鄉思土的「中國情結」,也融入大量臺灣元素,呈現了他鄉漸成故鄉的「臺灣想像」。

CHOU Lan-Ping, born in 1926, was a post-war composer and a super star in the field of Mandarin popular music and film music.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include the widely-known songs, such as “Green Island Serenade,” “I'd Like to Marry a Han Man,” and “Beautiful Formosa ,” and the music for the “Huangmei Opera” film- “The Love Eterne” (1963), which made him become one of the best film composers in the Chinese film circle. He composed hundreds of songs and more than 100 film music pieces. He also received the award of “Best Original Film Song” from the Golden Horse Awards three times and the award of “Best Music” from Asia Pacific Film Festival. Chou had an fairly unstable life: being born in mainland China, becoming a budding composer in Taiwan, and reaching his professional climax in Hong Kong.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pioneer of Mandarin popular music and the first song writer who includs the subject of Taiwan in Mandarin popular music. His musical works express nostalgia of Chinese culture, combine Taiwanse elements, and present his imagination of Taiwan as hometown. Chou died in 1971.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獲獎: 

196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第十屆 亞洲影展 最佳音樂獎、第二屆 金馬獎 最佳音樂獎

獲獎: 

1969年/《水上人家》第七屆 金馬獎 最佳音樂獎

獲獎: 

1970年/《路客與刀客》第八屆 金馬獎 最佳音樂獎

生平: 

江海浮萍──周藍萍的人生三部曲
周藍萍先生,生於民國15年農曆元月4日(陽曆1926年2月16日),死於民國60年農曆4月23日(陽曆1971年5月17日),享年四十六歲。他是湖南湘鄉人,抗戰時就讀於重慶「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第三期,主修聲樂,副修作曲,曾參加民國30年3月李抱忱領導的重慶「千人大合唱」。「音幹班」日後重組,一改為國立音樂院松林崗分院,再改為上海國立音專,院長均為戴粹倫先生,因此周藍萍學歷資料均填寫「國立音專」。他畢業後投筆從戎,任職國防部演劇隊二十二隊。民國35年在鄭州結識作曲家楊秉忠(1925-2017)和〈綠島小夜曲〉的原唱者秦晉(1929-2015),民國37年8月,與秦晉、馬驥、馮瑞等人一起乘坐「中興輪」到臺灣。
1949年,周藍萍參與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這部電影的插曲〈高山青〉名傳遐邇,是由作曲出身的周藍萍編曲定譜的。1952年11月,他進入中國廣播公司音樂組擔任特約歌詠指導、特約作曲專員,開始廣泛參與音樂活動。周藍萍除了創作清唱劇、歌舞劇、國樂曲以外,也為舞臺劇、廣播劇、電影配樂作曲。傳唱已經一甲子的〈綠島小夜曲〉創作於1954年的仲夏夜,其他膾炙人口的歌曲,包括〈回想曲〉、〈春風春雨〉、〈家在山那邊〉、〈願嫁漢家郎〉、〈美麗的寶島〉、〈儍瓜與野丫頭〉等;電影音樂作品則包括國語片《水擺夷之戀》、《苦女尋親記》、《龍山寺之戀》,臺語片《王哥柳哥遊臺灣》、《林投姊》、《火葬場奇案》等。數年之間,他在流行歌曲和電影音樂兩方面都有了出色的成就。
1962年6月,周藍萍離臺赴港,加入邵氏電影公司,短短十個月間即以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揚眉吐氣,1963年獲得第十屆亞洲影展,第二屆金馬獎最佳音樂。1963年,如日中天的周藍萍與大導演李翰祥合作,回臺成立國聯電影公司,1965年再度赴港,與邵氏、國泰兩大公司合作。自《梁祝》以後,周藍萍的作曲邀約應接不暇,佳作名篇源源而出。由《七仙女》、《花木蘭》、《黑森林》、《山歌姻緣》等歌唱片,《西施》、《十四女英豪》等大部頭史詩片,《大醉俠》、《龍門客棧》等武俠片,《菟絲花》、《寒煙翠》等瓊瑤片,到《太太萬歲》、《蒙妮坦日記》等時代小品,風格多元難以細數。1968年的《水上人家》、1969年的《路客與刀客》連續贏得兩座金馬獎最佳音樂殊榮。無奈事業上的意氣風發,換來的是身體的長期透支。1971年5月17日因胃潰瘍轉腹膜炎,開刀後引發心臟病而遽然辭世,享年僅四十六歲。

臺灣想像與中國情結──四海唱片裡的周藍萍
據目前研究,周藍萍創作的歌曲達三百餘首,電影音樂則超過一百部。遺憾的是,僅有部分作品保存至今。以流行歌曲而言,四海唱片是周藍萍在臺時期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他在臺灣創作的歌曲,如果不是四海有系統地出版唱片,恐怕多數都已散佚不存。
四海唱片創辦人廖乾元(1926-2014)與周藍萍結識於民國50年,當時臺灣流行的國語歌曲仍以上海老歌及香港新歌為主,廖乾元對此深感痛心,希望出版臺灣原創的國語歌曲唱片。他以相當於五棟房子的鉅資投資周藍萍,請他為四海規畫系列唱片,最後的成果是二十一集的《四海歌曲精華》,其中前十二集為周藍萍製作,收錄了他的歌曲六十五首。
有關這次的唱片錄製,四海唱片保留了當年的一手資料。民國50年,周藍萍親筆撰寫了一份錄音計畫,向當時位於臺北市南海路的「美國新聞處」申請借用錄音室,在計畫書裡,他闡述了創作國語歌曲的雄心和步驟,分門別類詳細臚列了預備灌錄的曲目,並說明「第一次錄音定於民國50年10月8日舉行」,而第一集《四海歌曲精華》就在半年之的後民國51年4月29日正式上市。
這些唱片風行一時,第一集就創造了三十萬張的銷售紀錄,奠定了周藍萍在流行樂界無可比擬的地位。由這些唱片看來,周藍萍此時的創作有兩個很清楚的路向:其一是「臺灣想像」,將臺灣描繪成只有愛情沒有戰爭的桃花源,採用臺灣元素融入歌曲之中,寄寓著在此安居樂業、安身立命的美好想像,〈綠島小夜曲〉是其中佼佼者,原是周藍萍為了追求女友而作的。其二則是「中國情結」,在風雨山河裡慨歎著故鄉已遠,激勵著復國還鄉的意志,〈家在山那邊〉當年感動了無數戰後渡海來臺的新移民。他的歌曲幾乎占據了民國五十年代臺灣國語歌曲的半壁江山;尤可貴者,他在國語歌曲裡大量運用臺灣歌謠,是以國語歌曲敘寫臺灣的第一人。

「篤定賺錢」與《梁祝》神話──周藍萍的電影音樂
周藍萍1955年開始電影音樂工作,很快就成為圈內當紅人物,他的作品橫跨國、臺語,民國48年臺語片《王哥柳哥遊臺灣》,是大導演李行初次執導的片子,配樂者正是周藍萍;民國46年第一部布袋戲電影《西遊記》,由黃俊雄演出,配樂也是周藍萍,炙手可熱的程度,被記者形容為「臺灣影圈中最篤定賺錢的人」。
民國52年4月24日,《梁山伯與祝英台》在臺北上映,連映六十二天,欲罷不能,拿下當年所有國片西片賣座冠軍,掀起了海外華人世界二十年的黃梅調流行狂潮,當年10月凌波來臺,臺北城萬人空巷迎「梁兄哥」,香港媒體驚詫之餘,稱臺北為「狂人城」。這是一則影史上的不朽神話,而帶動這股黃梅潮流,造就獨一無二的歌唱明星「梁兄哥」凌波的,就是作曲家周藍萍了。
《梁祝》是周藍萍在香港影壇初試啼聲之作,他在一個月之內完成了全片三十四首插曲和全片配樂。黃梅調雖然源出黃梅戲,但周藍萍不願受到傳統黃梅戲曲的侷限,他加入了京劇、崑劇、越劇、甚至藝術歌曲的元素,突破了黃梅戲較為單調的原型。依照導演李翰祥之說,周藍萍的黃梅調是取用了「南腔北調」,成就了「離經叛道」。前者可謂是「兼容並蓄」,後者則是「創新突破」,這就是周藍萍黃梅調勝於他人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周藍萍的黃梅調(及其他部分電影)經常呈現了「跨界」的特徵。出身於西樂科班的他,在臺灣的立足點始於中國廣播公司國樂團,國樂是周藍萍創作靈感的一脈源頭活水,但他個人偏好的,卻是中西合璧的樂隊。由民國53年5月拍攝《狀元及第》的現場照片看來,照片中穿白西裝、手持國樂器的,是數十位中廣國樂團成員,與國樂團間雜而坐的,則是數十位身穿黑西裝、持西洋樂器的省交及國防部示範樂隊團員,還有大型合唱團背向鏡頭而立,居中指揮的,正是當時意氣風發的周藍萍。由現存錄音可知,他試圖用西洋樂器來增加織體的厚度,以豐滿的低音作為旋律的襯墊,另一方面則鼓勵個別樂器表現較強烈的吟猱按放滑音,以保留傳統絲竹的韻味,由此可見,他試圖融會傳統器樂與西洋音樂於一體,這種跨界的手法可謂是時代的先行者。

結語
同輩如李行、楊秉忠、秦晉都指出,周藍萍是戰後臺灣國語流行歌曲的創始者。深入探究,他還有許多第一;第一位以國語流行歌曲敘寫臺灣的作曲家,第一位橫跨流行歌曲與電影音樂「影歌雙棲」的作曲家,第一位作品輸出至香港這個流行影歌中心的作曲家,更是第一位被禮聘到香港工作並大獲成功的作曲家。他留下數百首動聽的歌曲,上百部電影音樂,他在世時金馬獎只辦了八屆,他一人囊括了三屆「最佳音樂」獎,外加一座亞洲影展「最佳音樂」獎,成就非凡,令人尊敬。
撰寫:沈冬教授 2018/10/13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26.02.16
逝世時間: 
1971.05.17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湖南湘鄉
逝世地點: 
香港
識別碼
M163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