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清代儒學與知識傳統」(1976/08/07)

余英時「清代儒學與知識傳統」(1976/08/07)

作者
余英時
典藏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余英時先生於一九七一年首度來到臺灣,一九七四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當時幾篇震撼臺灣學術社群的長文,也多發表於這個時候。如一九七五年的〈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略論清代儒家的新動向〉,一九七六年的〈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此次整理出來的「逐字稿」,則是一九七六年八月七日余先生在重慶南路的中華文化復興大樓(今「文化總會」)發表的「清代儒學與知識傳統」的紀錄。當天演講的主持人是史語所所長屈萬里院士。
  余先生當天演講的內容,基本上溶合了稍早(一九七〇年)的〈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智識主義的傳統〉,及前面提到的〈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略論清代儒家的新動向〉三篇文章而成。
  余先生主要是認為清代考證學的最初源頭是由宋明理學程朱、陸王,「道問學」、「尊德性」兩派的思想爭論所「逼」出來的。理學中「尊德性」的傳統,使得「道問學」有不同的表現。余先生在演講中談到,清代發展出一種「為學問而學問」的學風,這種重視知識而抗絕一切道德掛帥的學風,是很可貴的,也是值得進一步推展而最後與自然科學接榫。
  這篇講稿中也有上述幾篇論文所未直接鋪敘的,即他認為在當時談「文化復興」的氛圍下,應該謀求「古」與「今」的接合。而這種結合不是漫無目的的,應該是經過「分解」、「選擇」之後才進行,而清學中重知識的傳統值得積極援引來與建立現代學術。
  此外,余先生在演講中也提到,「可是在今天如果把道德跟政治完全結合」「誰有政治,誰就有道德」是一件危險的事。他認為當時中共強調「紅」與「專」,甚至於要「紅」不要「專」,是輕視知識、鄙棄知識,而只重「黨性」(「共產黨員的道德」),他說如果「尊德性走到這個過分歪曲的程度上」則流弊不少,值得警惕。(王汎森)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余英時「清代儒學與知識傳統」(1976/08/07)
典藏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描述

  余英時先生於一九七一年首度來到臺灣,一九七四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當時幾篇震撼臺灣學術社群的長文,也多發表於這個時候。如一九七五年的〈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略論清代儒家的新動向〉,一九七六年的〈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此次整理出來的「逐字稿」,則是一九七六年八月七日余先生在重慶南路的中華文化復興大樓(今「文化總會」)發表的「清代儒學與知識傳統」的紀錄。當天演講的主持人是史語所所長屈萬里院士。
  余先生當天演講的內容,基本上溶合了稍早(一九七〇年)的〈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智識主義的傳統〉,及前面提到的〈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略論清代儒家的新動向〉三篇文章而成。
  余先生主要是認為清代考證學的最初源頭是由宋明理學程朱、陸王,「道問學」、「尊德性」兩派的思想爭論所「逼」出來的。理學中「尊德性」的傳統,使得「道問學」有不同的表現。余先生在演講中談到,清代發展出一種「為學問而學問」的學風,這種重視知識而抗絕一切道德掛帥的學風,是很可貴的,也是值得進一步推展而最後與自然科學接榫。
  這篇講稿中也有上述幾篇論文所未直接鋪敘的,即他認為在當時談「文化復興」的氛圍下,應該謀求「古」與「今」的接合。而這種結合不是漫無目的的,應該是經過「分解」、「選擇」之後才進行,而清學中重知識的傳統值得積極援引來與建立現代學術。
  此外,余先生在演講中也提到,「可是在今天如果把道德跟政治完全結合」「誰有政治,誰就有道德」是一件危險的事。他認為當時中共強調「紅」與「專」,甚至於要「紅」不要「專」,是輕視知識、鄙棄知識,而只重「黨性」(「共產黨員的道德」),他說如果「尊德性走到這個過分歪曲的程度上」則流弊不少,值得警惕。(王汎森)

物件類別
聲音
其他內容描述
類型: 
備註: 

於台北文化大樓舉辦
約110分鐘(錄音檔A+B面=47:51+48:04)

作者
講者: 
余英時
創建時間
攝錄時間: 
1976.08.07
識別碼
4004001048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