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 西陰村蠶繭
典藏者
國立故宮博物院
民國十五年(1926),李濟博士(1896-1979)主持由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和美國史密森研究院弗利爾藝術館合作的考古隊,於山西省南部夏縣西陰村進行考古發掘時,在彩陶碎片下的坑底,掘獲這件殘蠶繭,年代距今約五千六百年。殘蠶繭的斷面平整,應經利器切割,表面有絲質光澤,經科學檢驗確認為蠶繭殼,在當時引起中外各界極大的注意,是中國考古最早發現的繭殼,對於養蠶取絲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陳慧霞)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民國十五年(1926),李濟博士(1896-1979)主持由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和美國史密森研究院弗利爾藝術館合作的考古隊,於山西省南部夏縣西陰村進行考古發掘時,在彩陶碎片下的坑底,掘獲這件殘蠶繭,年代距今約五千六百年。殘蠶繭的斷面平整,應經利器切割,表面有絲質光澤,經科學檢驗確認為蠶繭殼,在當時引起中外各界極大的注意,是中國考古最早發現的繭殼,對於養蠶取絲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陳慧霞)
Silkworm Cocoon from Hsi-yin Village, Neolithic Age
民國十五年(1926),李濟博士(1896-1979)主持由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和美國史密森研究院弗利爾藝術館合作的考古隊,於山西省南部夏縣西陰村進行考古發掘時,在彩陶碎片下的坑底,掘獲這件殘蠶繭,年代距今約五千六百年。殘蠶繭的斷面平整,應經利器切割,表面有絲質光澤,經科學檢驗確認為蠶繭殼,在當時引起中外各界極大的注意,是中國考古最早發現的繭殼,對於養蠶取絲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陳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