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庁台東支庁大南社(Taromak) 青年集會所

台東庁台東支庁大南社(Taromak) 青年集會所

作者
千千岩助太郎,黃志弘
典藏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此為千千岩助太郎於1937年(昭和12年)1月4日調查臺東廳臺東郡臺東街大南社(Taromak,達魯瑪克社)集會所16幅照片及3張室內平面配置及剖面測繪圖。
集會所分為少年集會所與青年集會所兩種,少年集會所為13~15歲少年的聚集處,可以住在集會所裡,建築為木構造,屋頂為懸山頂,屬於干欄式建築,但沒有保存任何一棟。青年集會所為17至19歲青年的聚集處,也是住宿處,青年集會所的建築非常稀少,此案例十分珍貴。
大南社(Taromak,達魯瑪克社)青年集會所為木構造,入口處沒有牆壁也沒有門。室內靠牆兩排皆為兩層式的睡床,上層給年紀較大者使用,下層給年紀較小的使用。床前面有柱子,柱子皆有雕刻人像的圖騰。睡床包圍了整個室內前半部,後半部有一個很大的火塘,青少年們會圍著火聽耆老們說故事。家屋兩側與背面用石頭堆砌成堡壘,家屋內側為竹造牆壁,兩側睡床上方各設有一扇窗戶。以前屋頂為茅草鋪成,從照片看已是變為波浪鐵皮屋頂。
大南社(Taromak,達魯瑪克社)在日治時期被歸屬於排灣族,但實為魯凱族。原住在臺東大南溪上游支流烏爾托博哈溪東岸,被稱為「基那多歐羅」的山腹,後人口增加數度遷移,清朝中葉來到大南溪上游建立「卡帕里瓦」部落,1926年(昭和元年),總督府推動集團移住政策,將大南社分為二,分別遷徙到不同處。1941至1942年(昭和16至17年),又將兩地的部落合併遷移到大南南溪和大南北溪匯流處,1945年(民國34年),因遭洪水沖毀,災區附近族人再遷至利嘉溪南岸,建立蘇巴陽部落,而大南社於1969年(民國58年)慘遭祝融後,在原地重建,並認為「大南」音同「大難」,因此更名為東興村,行政區域隸屬臺東縣卑南鄉,為東部唯一魯凱族部落。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台東庁台東支庁大南社(Taromak) 青年集會所
典藏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著作財產權人: 
千千岩助太郎
內容描述

此為千千岩助太郎於1937年(昭和12年)1月4日調查臺東廳臺東郡臺東街大南社(Taromak,達魯瑪克社)集會所16幅照片及3張室內平面配置及剖面測繪圖。
集會所分為少年集會所與青年集會所兩種,少年集會所為13~15歲少年的聚集處,可以住在集會所裡,建築為木構造,屋頂為懸山頂,屬於干欄式建築,但沒有保存任何一棟。青年集會所為17至19歲青年的聚集處,也是住宿處,青年集會所的建築非常稀少,此案例十分珍貴。
大南社(Taromak,達魯瑪克社)青年集會所為木構造,入口處沒有牆壁也沒有門。室內靠牆兩排皆為兩層式的睡床,上層給年紀較大者使用,下層給年紀較小的使用。床前面有柱子,柱子皆有雕刻人像的圖騰。睡床包圍了整個室內前半部,後半部有一個很大的火塘,青少年們會圍著火聽耆老們說故事。家屋兩側與背面用石頭堆砌成堡壘,家屋內側為竹造牆壁,兩側睡床上方各設有一扇窗戶。以前屋頂為茅草鋪成,從照片看已是變為波浪鐵皮屋頂。
大南社(Taromak,達魯瑪克社)在日治時期被歸屬於排灣族,但實為魯凱族。原住在臺東大南溪上游支流烏爾托博哈溪東岸,被稱為「基那多歐羅」的山腹,後人口增加數度遷移,清朝中葉來到大南溪上游建立「卡帕里瓦」部落,1926年(昭和元年),總督府推動集團移住政策,將大南社分為二,分別遷徙到不同處。1941至1942年(昭和16至17年),又將兩地的部落合併遷移到大南南溪和大南北溪匯流處,1945年(民國34年),因遭洪水沖毀,災區附近族人再遷至利嘉溪南岸,建立蘇巴陽部落,而大南社於1969年(民國58年)慘遭祝融後,在原地重建,並認為「大南」音同「大難」,因此更名為東興村,行政區域隸屬臺東縣卑南鄉,為東部唯一魯凱族部落。

物件類別
建築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文獻: 

《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千々岩助太郎著,《台湾高砂族の住家》

類型: 
族群: 
族群: 
語文: 

日文

作者
資料撰寫: 
黃志弘
創建時間
採集時間: 
1937.01.04
創建地點
採集地點: 
台東庁台東支庁大南社
貢獻者
貢獻者: 
識別碼
NTUT-705-037-0000
出版者
出版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