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麓駐在所

卓麓駐在所

作者
毛利之俊,陳伯榕
典藏者
毛利之俊
照片中的建築物即為作者於昭和7年(1932)所見的卓麓駐在所,然該部落尚未規畫完成。根據林一宏的考證,大正4年(1915)6月時,基於當地布農族不斷突襲各個駐在所,將原位於拉庫拉庫溪下游南岸的中社駐在所,移到後來卓麓駐在所的位置;同年8月,官方為求報復,乃召集喀西帕南方面布農族94人至該駐在所訓話。訓示中,鑒於族人抱持著不屑的態度,在場警員乃決定「臨機處分」,造成前來的布農族人共11名身亡;進入1930年代,官方因應霧社事件的發生,乃決定施行「集團移住」,將部落遷移到官方易於掌控的山麓地帶,而八通關越沿線諸部落亦為官方強制移住的目標。故在1933到1935年間,所有部落均被遷居、分化到官方規畫的移住地,卓麓(今卓樂)部落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卓麓駐在所
典藏者
毛利之俊
內容描述

照片中的建築物即為作者於昭和7年(1932)所見的卓麓駐在所,然該部落尚未規畫完成。根據林一宏的考證,大正4年(1915)6月時,基於當地布農族不斷突襲各個駐在所,將原位於拉庫拉庫溪下游南岸的中社駐在所,移到後來卓麓駐在所的位置;同年8月,官方為求報復,乃召集喀西帕南方面布農族94人至該駐在所訓話。訓示中,鑒於族人抱持著不屑的態度,在場警員乃決定「臨機處分」,造成前來的布農族人共11名身亡;進入1930年代,官方因應霧社事件的發生,乃決定施行「集團移住」,將部落遷移到官方易於掌控的山麓地帶,而八通關越沿線諸部落亦為官方強制移住的目標。故在1933到1935年間,所有部落均被遷居、分化到官方規畫的移住地,卓麓(今卓樂)部落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物件類別
照片
其他內容描述
出處: 

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東臺灣曉聲會,1933)

作者
作者: 
資料撰寫: 
陳伯榕
創建地點
發生地點: 
23.2954,121.27003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