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

作者
未曾,外村太治郎
典藏者
Internet Archive
天龍山石窟于唐代達藝術高峰,然因長期湮沒,至清末民初已毀壞慘重。此《天龍山石窟》為二十世紀初外村太治郎隨關野貞、常盤大定、田中俊逸一起在調查天龍山石窟遺跡後,以照片記錄了其被破壞前的原始面貌,全套共八十幅,每幅有中英文標記。此本為金尾文淵堂 1922 年出版。

天龍山石窟創建於東魏(西元 534—550 年),高歡在天龍山開鑿石窟,高歡之子高洋建立北齊的晉陽為別都,繼續在天龍山開鑿石窟。隋代楊廣為晉王,繼續開鑿石窟,唐代李淵父子起家于晉陽,建造石窟達到高峰。石窟分佈在天龍山東西兩峰的懸崖腰部,有東魏,北齊、隋、唐開鑿的 24 個洞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 3 窟。共存石窟造像 1500 餘尊,浮雕、藻井、畫像 1144 幅。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東魏石雕比例適度,形象寫實、逼真,生活氣息濃鬱;唐代雕像則愈見嚴謹、洗煉、精湛。唐代石雕體態生動,姿勢優美,刀法洗煉衣紋流暢,具有豐富的質感。第九窟 「漫山閣」 中的彌勒大佛坐像高約 8 米,比例和諧,容貌端莊凝重;下層觀音立像,高約 11 米,形體豐滿,瓔珞富麗,紗羅透體,而普賢雕像,面帶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明人張冕《天龍寺》詩有 「門對虯松欹偃石,殿圍龍柏倒撐丘」 句,即指此景。天龍山上,還有遍山松柏,尤以盤龍古松龍遊神盤,縱橫纏繞,為天龍山上又一奇觀。

扉頁為內藤虎署: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 40 公里天龍山腰。天龍山亦名方山,海拔高 1700 米。這裡風光秀麗,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鬱,山頭龍王石洞泉水蕩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由於北齊時山下興建了天龍寺,後人就習慣地稱之為天龍山了。清末民初,遺跡被嚴重損毀,大量造像被盜,流失海外,藏於各大博物館。

1918 年,日本人關野貞重新發現天龍山石窟,並將調查報告發表於日本《國華》雜誌。此報告一出,引起世界轟動的同時,也招來了大規模的盜鑿活動,數百件天龍山石窟精品造像被運往海外。

1948 年,天龍寺再遭大火毀於一旦,無人管理的天龍山石窟遭受自然災害的損壞更加迅速。直到 1982 年,才開始對天龍山石窟進行保護、恢復和維修工作。

1924 年~1925 年間,中外盜賊對石窟進行了掠奪和破壞,耗時四百年開鑿的天龍山石窟,從此竟成為無頭的石窟,是中國境內摧殘破壞最為嚴重的石窟,再也找不出一尊完整造像。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天龍山石窟
典藏者
Internet Archive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書格
內容描述

天龍山石窟于唐代達藝術高峰,然因長期湮沒,至清末民初已毀壞慘重。此《天龍山石窟》為二十世紀初外村太治郎隨關野貞、常盤大定、田中俊逸一起在調查天龍山石窟遺跡後,以照片記錄了其被破壞前的原始面貌,全套共八十幅,每幅有中英文標記。此本為金尾文淵堂 1922 年出版。

天龍山石窟創建於東魏(西元 534—550 年),高歡在天龍山開鑿石窟,高歡之子高洋建立北齊的晉陽為別都,繼續在天龍山開鑿石窟。隋代楊廣為晉王,繼續開鑿石窟,唐代李淵父子起家于晉陽,建造石窟達到高峰。石窟分佈在天龍山東西兩峰的懸崖腰部,有東魏,北齊、隋、唐開鑿的 24 個洞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 3 窟。共存石窟造像 1500 餘尊,浮雕、藻井、畫像 1144 幅。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東魏石雕比例適度,形象寫實、逼真,生活氣息濃鬱;唐代雕像則愈見嚴謹、洗煉、精湛。唐代石雕體態生動,姿勢優美,刀法洗煉衣紋流暢,具有豐富的質感。第九窟 「漫山閣」 中的彌勒大佛坐像高約 8 米,比例和諧,容貌端莊凝重;下層觀音立像,高約 11 米,形體豐滿,瓔珞富麗,紗羅透體,而普賢雕像,面帶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明人張冕《天龍寺》詩有 「門對虯松欹偃石,殿圍龍柏倒撐丘」 句,即指此景。天龍山上,還有遍山松柏,尤以盤龍古松龍遊神盤,縱橫纏繞,為天龍山上又一奇觀。

扉頁為內藤虎署: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 40 公里天龍山腰。天龍山亦名方山,海拔高 1700 米。這裡風光秀麗,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鬱,山頭龍王石洞泉水蕩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由於北齊時山下興建了天龍寺,後人就習慣地稱之為天龍山了。清末民初,遺跡被嚴重損毀,大量造像被盜,流失海外,藏於各大博物館。

1918 年,日本人關野貞重新發現天龍山石窟,並將調查報告發表於日本《國華》雜誌。此報告一出,引起世界轟動的同時,也招來了大規模的盜鑿活動,數百件天龍山石窟精品造像被運往海外。

1948 年,天龍寺再遭大火毀於一旦,無人管理的天龍山石窟遭受自然災害的損壞更加迅速。直到 1982 年,才開始對天龍山石窟進行保護、恢復和維修工作。

1924 年~1925 年間,中外盜賊對石窟進行了掠奪和破壞,耗時四百年開鑿的天龍山石窟,從此竟成為無頭的石窟,是中國境內摧殘破壞最為嚴重的石窟,再也找不出一尊完整造像。

物件類別
書籍
其他內容描述
主題: 
主題: 
尺寸: 

開本尺寸:30.8 x 40 釐米

數量: 

一冊,八十圖。

文本全文: 

內藤虎署:天龍山石窟

文本全文: 

序:高楠順次郎序、關野貞序、常盤大定序

文本全文: 

跋:望月信亨識、小野玄妙識

註記: 

日本大正十一年(壬戌 1922)金尾文淵堂刊本

類型: 
作者
資料撰寫: 
未曾
創建時間
出版時間: 
日本大正十一年(壬戌 1922)
識別碼
OM_SG_202112_book_000037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