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官晉祿

加官晉祿

國家寶藏

國寶介紹

葉王交趾陶〈加官晉祿〉,屬同一組祥瑞人物作品。

咸豐10年(1860)臺南學甲慈濟宮改建時,聘請葉王施作二百多件交趾陶作品裝飾廟宇屋頂、外牆等處。此組交趾陶〈加官〉原位在中殿西南右側的牌頭;〈晉祿〉原位於中殿西南左側的牌頭,現存於「葉王交趾陶文化館」展示。

葉王(1826-1887),清朝道光年間出生於臺灣嘉義,師於廣東製陶匠人,其作品多施作廟宇裝飾藝術,精湛的捏塑技法與窯燒技術,人物塑型上,表情生動細膩,衣飾展現動感皺摺,胭脂紅、古黃、古藍等釉彩清麗纖細,獨具一格,因此在2015年被指定為國寶。

國寶賞析

〈加官晉祿〉原位於中殿正面規帶牌頭,是信眾進出廟宇時,很容易看見的位置。「升官發財、步步高昇」是世人汲汲追求的欲望,也是表示成功的價值觀,因此葉王在這裡擺上〈加官晉祿〉吉祥陶偶,有著祝福祈願世人所求必應。

〈加官〉交趾陶

〈加官〉交趾陶人物頭戴官帽,身穿蟒袍,左手高持著華麗官帽,具有祝福他人職位高昇之意。

在陶偶的肢體形態上,真實呈現人類肌肉的位置。〈加官〉左手高托華麗官帽,左肩也跟著施力而微提高,右肩則稍微向後,左側腰部略為向前轉,兩手的衣袖擺幅配合著動作,具有均衡協調的美感。

此作品雖多處損破及釉色稍褪化,但依然能看出葉王用色之精美,古黃釉、碧綠釉、古藍釉、胭脂紅,展現傳神巧藝之美。

〈晉祿〉交趾陶

〈晉祿〉交趾陶人物頭戴官帽,身穿蟒袍,右手原高舉一盤,盤中有鹿,取諧音,為晉祿之意,但在民國69年(1980)遭竊時,慘遭破壞。

陶偶身著蟒袍官服,藉由衣服皺褶與緊繃的形塑,透露出肌肉與骨骼的連動,表現出全身的動作。尤其細薄胎體的衣襬、袖口飄動,表現衣飾輕盈感,而飽滿的腹部與腰帶,則讓整件作品具有穩重感。

參考資料

    1. 簡榮聰、鄭昭儀,《彩塑風華—臺灣交趾陶藝術專輯》,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2. 鄭雯仙,《葉王〈八仙過海〉》,臺南:臺南市政府,2014。

典藏單位

學甲慈濟宮奉祀保生大帝,明末時,先民鄭軍運糧官陳一桂渡海來臺,迎請白礁慈濟祖宮保生二大帝來臺(又稱開基保生二大帝),在臺南將軍溪「頭前寮」移民拓墾落地生根,初期搭建草寮奉祀二大帝。康熙40年(1701)建廟,咸豐10年(1860)修繕時,禮聘交趾燒司阜葉王為廟裡的壁堵、外牆、屋頂正脊、垂脊等交趾陶裝飾,創作二百餘件作品,然在民國69年(1980)共56件交趾陶遭竊,直到民國92年(2003),財團法人震旦文教基金會無償贈還失落的36件葉王交趾陶作品。

為防再次遭竊,慈濟宮設置「葉王交趾陶文化館」,保存展示葉王作品,並另請交趾陶司阜林洸沂重新仿製,安放在原葉王交趾陶的位置。

藏品推薦

運用AAT-Taiwan「藝術與建築索引典」詞彙進行全球文物典藏單位近似藏品推薦鏈結,擴展藏品知識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