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境平安

合境平安

國家寶藏

國寶介紹

葉王交趾陶〈合境平安〉,屬同一組祥瑞人物作品。

咸豐10年(1860)臺南學甲慈濟宮改建時,聘請葉王施作二百多件交趾陶作品裝飾廟宇屋頂、外牆等處。

此組交趾陶〈合境〉原位在三川殿屋頂左側的規帶牌頭;〈平安〉原位於三川殿屋頂右側的規帶牌頭,然在民國69年(1980)遭竊,20餘年後,財團法人震旦文教基金會輾轉從海外收購且捐還給慈濟宮,為防再竊,廟方建置「葉王交趾陶文化館」,將葉王大部分作品放置該處展示。

葉王(1826-1887),清朝道光年間出生於臺灣嘉義,葉王的人物造形,最獨特之處在於人物各具個性,表情豐富、神態各異。其主角人物都塑得端莊整齊,而配角人物則多半得以任意想像,發揮了無限的創作空間。就技術而言,葉王所塑的泥像人物形體不大,胎質薄而重量輕,釉色上發展鮮艷的胭脂紅,十分亮麗,加上翡翠綠和棕色,對比強烈,葉王此種手法也奠定了臺灣交趾陶人物塑像的基本造型與特色,曾被當時臺灣史料編纂員尾崎秀真譽為臺灣三百年來唯一的製陶名匠。

此組作品具體展現了葉王交趾陶獨特藝術風格與精湛工藝技術,極具代表性,因此在2015年被指定為國寶。

國寶賞析

這對交趾陶陶偶原置於三川殿屋頂背面兩側規帶牌頭,面對著保生大帝,一胖一瘦、一矮一高,身著蟒袍形制的清朝官服,配戴腰環,頭戴華麗官帽,分別手持「立鏡」、「寶瓶」、「馬鞍」,取其諧音,稱為〈合境平安〉。

〈合境平安〉彷彿要將形形色色的眾生相真實地傳達給神明,請神明保佑人間皆能「合境平安」。

〈合境〉陶偶頭飾華冠,身穿蟒袍,左手微握腰環,右手高舉盛著立鏡的盤子,鏡臺精緻,象徵「合境」。
陶偶圓臉耳肥,面帶微笑,眼神、嘴角、皺紋、鼻窩、眉毛等五官如同真人表情,富有細緻的變化。
衣飾釉色細緻,使用「胭脂紅」與如琥珀般的「古黃」釉色,展現葉王作品的獨特風貌。
〈平安〉交趾陶作品,陶偶頭戴華麗官帽,臉龐瘦長,雙手高舉盛有寶瓶及馬鞍的盤子,意味著「平安」。
陶偶身穿綴飾雲朵、海浪等祥和圖騰的官服,衣袖隨著高舉的雙手微微擺盪,可看見葉王高超的捏製、燒陶技術。

參考資料

    1. 尾崎秀真,〈清朝時代の臺灣文化〉,收入栗山俊一編,《續臺湾文化史説》,出版地不詳: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頁93-114,昭和6年3月31日。
    2. 簡榮聰、鄭昭儀,《彩塑風華—臺灣交趾陶藝術專輯》,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3. 鄭雯仙,《葉王〈八仙過海〉》,臺南:臺南市政府,2014。

典藏單位

學甲慈濟宮奉祀保生大帝,明末時,先民鄭軍運糧官陳一桂渡海來臺,迎請白礁慈濟祖宮保生二大帝來臺(又稱開基保生二大帝),在臺南將軍溪「頭前寮」移民拓墾落地生根,初期搭建草寮奉祀二大帝。康熙40年(1701)建廟,咸豐10年(1860)修繕時,禮聘交趾燒司阜葉王為廟裡的壁堵、外牆、屋頂正脊、垂脊等交趾陶裝飾,創作二百餘件作品,然在民國69年(1980)共56件交趾陶遭竊,直到民國92年(2003),財團法人震旦文教基金會無償贈還失落的36件葉王交趾陶作品。

為防再次遭竊,慈濟宮設置「葉王交趾陶文化館」,保存展示葉王作品,並另請交趾陶司阜林洸沂重新仿製,安放在原葉王交趾陶的位置。

藏品推薦

運用AAT-Taiwan「藝術與建築索引典」詞彙進行全球文物典藏單位近似藏品推薦鏈結,擴展藏品知識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