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
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
國家寶藏
國寶介紹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為北魏獻文帝時的宮內小官曹天度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為已故的父親與兒子所造,塔高153.1公分,重約400公斤,分為塔座、塔身與塔剎三大部分,由石灰岩雕刻疊積而成,共雕有1381尊大小佛像。全塔布局嚴整有序,層次分明,佛像雕刻刀法渾圓俐落,足見當時北魏佛教造像工藝的水準。
石塔原置於山西朔縣崇福寺彌陀殿,因戰亂之故,最頂端的塔剎現存於中國山西省朔州市文物保管所,塔身與塔座則於二戰後由日本歸還中華民國政府。
本件為傳世最早的中國閣樓式佛塔,而且有明確的年代,西元460至480年間為北魏雕刻之黃金時代,也是中國石刻藝術之最高峰,本件為獨立圓雕,其製作正值此時,地位與價值,不言可喻。此塔內涵豐富,技法繁複精美,實為一國寶藏品,世界知名,不僅有藝術史、建築史上的價值,且塔座刻有造塔記,在佛教史、文化史、社會史上也具有相等重要性,因此在2011年被指定為國寶。
國寶賞析
塔身為仿木構閣樓式方形佛塔,共九層,分為三段,第一段為塔座,第二段是從第一至第七層,為塔身,第三段從第八至九層,塔剎裝飾物件留存於中國。
第一層各面中央刻有佛龕,四面所雕刻之佛像皆不同,此面為「二佛並坐」的多寶佛與釋迦牟尼佛。
第一層各面中央刻有佛龕,此面為交腳彌勒菩薩與二脇侍菩薩。
塔身第二層以上四面,整齊刻著千佛坐像,龕像身形雖小,就臉形與服飾衣褶,仍可見雲岡石窟的影響。
塔座以平面雕刻裝飾,正面分三欄,為比丘供養圖,刻有香爐、供養比丘、吼獅與寶蓮。
比丘供養圖拓本。
塔座左右面分別刻男女供養人。
男女供養人拓片。
塔座背面陰刻126字造像題記,左右為供養人,此為拓片。
參考資料
- 國家文化資產網
- 國立歷史博物館文物精選
-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精品》,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
-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精品》,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前身為1955年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是國民政府遷臺後成立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1957年正式更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
典藏文物初期以教育部撥交之戰後日本歸還古物以及原河南博物館遷臺文物為基礎,後經由各界熱心捐贈及價購等管道逐年累積,至今已達五萬餘組件,涵括書畫、版畫、銅器、陶瓷器等19項類別。文物樣貌多元,古今兼備,並深具民間性與生活性,這些珍貴資料皆呈現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查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