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考古學家一起探索殷墟大小事

與考古學家一起探索殷墟大小事

殷墟位於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是商代晚期最後一個都城,歷經兩百餘年。殷商王朝滅亡後,殷都成了廢墟,湮埋於地下。19世紀末,隨著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以及中研院史語所的考古發掘,各式古文物、宮殿、宗廟、王陵、車馬坑等遺跡的相繼出土,這個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都才顯現於世人面前,殷商王朝不再是虛無飄渺的遠古傳說,而是真真實實的存在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成立的安陽殷墟發掘團,自1928年至1937年止,歷時十年,先後進行了十五次的發掘。殷墟的發掘是中國最早由學術機構自行組織進行的科學考古發掘,可以說是開啟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大門。殷墟考古發掘與研究迄今已九十五年,殷墟遺址更於200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安陽殷墟的發現不僅奠定了中國信史往前追溯三千多年,更是中國科學考古發掘的里程碑。

展覽將透過「殷墟發掘創舉」讓您了解殷墟發掘的眾多指標性意義,並一覽十年發掘的年表大事記,進入民國初年那段精彩輝煌的考古歲月。接著奉上安陽周邊以及殷墟各遺址之發掘工作區域圖,點選地圖上之宮殿區與王陵區遺址便可更進一步聚焦於考古發掘的遺址介紹,帶您「走進遺址」,從文物出土之空間脈絡深入認識殷商文化。再來展覽為您記錄了殷墟十五次發掘以來,參與其中的史語所同仁與重要職工「人物小傳」生平故事,從人物的角度勾勒出安陽殷墟考古發掘工作的氛圍與大環境之背景。此外,為了更完整呈現發掘期間所面臨的種種難題教育使命、以及考古前輩們田野生活的各種趣聞故事,我們帶來三檔展覽故事,以老照片搭配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帶您一探究竟。最後,史語所現藏殷墟珍貴文物10萬餘件,本展覽精選50餘件殷墟典藏文物,展示這些所藏的重要文物。

殷墟發掘創舉

科學考古
開創具研究性質的學術考古工作
創刊出版
首本考古發掘報告出版
築工作站
工作地營造首座休憩、看守之用的半穴屋
機械載運
首創鐵軌載運發掘文物
大墓群現
首見商代西北岡遺址大墓群
發掘現場
首拍發掘現場紀錄影片
發掘執照
開啟「有照」考古的時代
創立學校
在地深耕設立洹水學校
室內發掘
首次室內發掘工作

走進遺址

人物小傳

王鳳翔
王鳳翔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濟
李濟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傅斯年
傅斯年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燿
劉燿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潘愨
潘愨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董作賓
董作賓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郭寶鈞
郭寶鈞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梁思永
梁思永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高去尋
高去尋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胡厚宣
胡厚宣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周英學
周英學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祁延霈
祁延霈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何國棟&劉明
何國棟&劉明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景聃
李景聃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光宇
李光宇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石璋如
石璋如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尹煥章
尹煥章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王湘
王湘
典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趣聞故事

發掘佚事

河南大學小小實習生


1930年,河南地方戰事結束,河南大學恢復上課,學生劉燿於圖書館內看見第二期《安陽發掘報告》,刊載了傅斯年先生跟河南省政府交涉的結果,河南大學生可以實習,於是把書借出,將資訊分享給室友石璋如:「你肺裡頭有點毛病,就去做田野工作,也許對你健康有好處。」

學校當時貼了通知,讓學生自行報名參加安陽考古工作,結果除了石璋如跟劉燿以外,無人報名。


馬兒,跑吧! 欸!等等!我在哪兒呀?


殷墟第五次發掘時,劉嶼霞先生需要測量洹河北岸,為了方便他工作來回,發掘團雇了附近農家新買的馬。一日,五點半收工的劉嶼霞遲遲未歸,發掘團請人沿路去尋,焦心等待後商議著要去報案,就看見了歸來的劉嶼霞。原來,劉嶼霞並不知道路,騎上馬後便讓馬兒自由的領著跑,但馬兒所識的歸途是舊主的家,因此暢然直奔北方。這麼一跑可跑到了天黑,馬的舊主人將劉嶼霞與馬帶回發掘團已是晚間九時許。

之後,劉嶼霞不再騎馬了。

獸骨搭上碰碰車


殷墟第六次發掘之後一箱箱包覆著麥稈的獸骨搭上火車預備由安陽運往位於北平的地質研究所,火車司機以為是運送容易破碎的雞蛋,故意開得一磕一碰使前後車廂碰撞,想以車行平穩向王湘先生索要小費,王湘起初不解其意,明白之後不再理會,就這麼和獸骨們一路搭著碰碰車似的火車抵達了北平。

村民神預言?


1934年春季(第九次發掘) ,發掘團在侯家莊南地發掘時,常聽到一種謠言,說是從事盜掘的武官村民在西北岡發現銅器,高價轉賣給日本人而賺了不少錢,並指出大柏樹墳附近出有銅的小廟以及轉龍碗。

第十次發掘時,發掘團在西北岡東區先後發現1005與1022號墓。這兩個墓果真如謠傳所言,分別出土了轉龍碗(盂形器,裡頭有四條龍)與小廟(器物學上稱方彝)。


外賓摔車事件


第九次發掘時,侯家莊南地與武官南霸臺這兩個遺址是分開發掘的,中間並沒有聯絡。為了看這兩處位於洹河北岸的新遺址,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顧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特別前來安陽參觀。

他搭乘發掘團的馬車,但因馬跑的太快了,脫轅而出,車向前傾,車上的乘客全都摔出車外,顧立雅教授也受波及,所幸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脫轅的事也就只發生過一次,而這一次卻被外賓碰上了。


石虎之夜


殷墟第十次發掘,劉燿在西北岡HPKM1001號大墓中挖出一具石虎,呈跪姿、張嘴瞪眼、約有五六公寸高,相當完整,比銅觚、銅爵又珍貴得多了,大家因此慶賀一番,稱之為「石虎之夜」。

在發掘團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當有重大發現的話,發掘團的考古前輩們可以命名,於是當晚大家意見紛紛,想了「梁思永石虎」、「蔡元培石虎」、「傅斯年石虎」、「李濟石虎」、「劉燿石虎」等幾個名字想為石虎命名。發現者劉燿不贊成用他的名字,支持用梁先生的名字,大家討論熱烈,不知不覺時間也晚了,大家便決定暫停討論,等到合適的時候再說。


田野工作站的貴客


1935年春,西北岡第二次發掘時,法國漢學學者伯希和(Paul Pelliot)除了前往西北岡大墓群參觀,亦特地前往小屯參觀殷墟遺址。

在艷陽高照、令人汗流浹背之時,伯希和受邀前往發掘團的午用工作站中休息喝茶,不禁稱讚這種古今搭配的理想建築,非常實用!

董作賓的甲骨書法


胡適先生曾說:「我從太平洋走到大西洋,幾乎沒有一家中國朋友或美國的中國學者家中沒有董作賓的甲骨文。」 董先生不只是甲骨學者,同時也是甲骨書法藝術家。

董先生認為:「甲骨卜辭的文法古奧,原文不易瞭解,於是為了供應一般社會的欣賞,把舊酒裝入新瓶,把甲骨字集成聯語詩文,寫成屏幅楹聯,以便觀覽。」這些集甲骨文字的聯語或詩詞,成為董作賓書法作品最常出現的內容。於是乎埋在地下三千多年的古董,一躍而飛上大雅之堂,儼然成為最時髦的藝術品了。

(鑿破鴻蒙 - 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特展)

時隔一甲子的跨海相會


1994年,胡厚宣來臺進行學術交流,他在參觀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時,站在他親手發掘的牛鼎及鹿鼎前發呆,回憶著當年西北岡HPKM1004號大墓發掘時的緊張瞬間,過了良久才對大家說:「當時又喜又愁的心情,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好像又恢復到二十多歲的青春。」

圖為胡厚宣與石璋如攝於史語所陳列室1004號大墓牛鼎鹿鼎出土照片前。

復原馬車的二三事


馬車研究最熱門的問題之一,就是馬車結構的復原。1930年代史語所在殷墟發掘出商代馬車後,研究員就展開了復原的工作。因為馬車經過拆解後再埋入,且木結構已腐朽,石璋如先生從遺址出土的青銅車馬器分布位置,結合田野工作中所見的木構及馬骨的遺跡,對M040的馬車進行復原。

在確認馬車結構後,石先生請來了工匠打造小屯墓M040出土的馬車,為了測試馬車是否能載三個人,他到圓山馬場租了兩匹馬並親自試乘。一開始馬兒不跑就是不跑,嗯…原來是軛把馬被磨傷了,在馬背上墊一層護套後,馬拉著車前進後退都不成問題,太神奇了!

殷墟遺址出土文物精選

參考資料

書目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92.0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王紅亮,〈邶、康丘與殷墟–清華簡《繫年》與周初史事重構〉,《史語所集刊》,第91本第4分,2020年,頁579-631。

石璋如,〈殷虛地上建築復原第十例——兼述乙六基址及YH005大穴與銀河〉,《史語所集刊》,第74本第4分,2003年,頁585-617。

石璋如,〈殷虛地上建築復原第九例──兼論乙五基址的現象與天象〉,《史語所集刊》,第72本第2分,2003年,頁189-291。

石璋如,《侯家莊第十本小墓分述之一 1005、1022等八墓與殷代的司烜氏》,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2001.05。

石璋如,〈殷虛地上建築復原第八例——兼論乙十一後期及其有關基址與YH251、330的卜辭〉,《史語所集刊》,第70本第4分,1999年,頁779-882。

石璋如,〈殷虛地上建築復原第七例──論乙一及乙三兩個基址〉,《史語所集刊》,第66本第4分,1995年,頁953-984。

石璋如,〈殷虛地上建築復原第六例──兼論甲十三基址與(禾它)示〉,《史語所集刊》,第65本第3分,1994年,頁435-453。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 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丙編(五)丙區墓葬》,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80.12。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 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丙編(四)乙區基址上下的墓葬》,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76.05。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 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丙編(三)南組墓葬附北組墓補遺》,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73.12。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 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丙編(二)中組墓葬》,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72.03。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 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丙編(一)北組墓葬》,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70.06。

石璋如,〈附載:殷代的夯土、版築、與一般建築〉,《史語所集刊》,第41本第1分,1969年,頁127-168。

石璋如,《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年表》,桃園:中研院史語所,1952.09。

石璋如等,《小屯第一本 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乙編 殷虛建築遺存》,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59.12。

石璋如作,李匡悌、馮忠美輯補,《安陽發掘簡史》,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2019.08。

石璋如著,李永迪、馮忠美、丁瑞茂編校,《殷虛發掘員工傳》,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2017.06。

李永迪、馮忠美,《殷墟發掘照片選輯1928-1937》,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2017.12。

李永迪主編,《紀念殷墟發掘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2015.12。

李永迪編,《殷墟出土器物選粹》,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2009.06。

李宗焜,〈殷墟發掘的甲骨〉,《古今論衡》,第4期,臺北市,2000.06,頁2-14。

何毓靈,〈殷墟王陵早期被盜年代研究〉,《考古》,2014年第6期,北京市,頁92-100。

梁思永遺稿、高去尋輯補,《侯家莊第九本 1129、1400、1443號大墓》,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96.02。

梁思永遺稿、高去尋輯補,《侯家莊第八本 1550號大墓》,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76.10。

梁思永遺稿、高去尋輯補,《侯家莊第七本 1500號大墓》,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74.12。

梁思永遺稿、高去尋輯補,《侯家莊第五本 1004號大墓》,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70.03。

梁思永遺稿、高去尋輯補,《侯家莊第六本 1217號大墓》,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68.07。

梁思永遺稿、高去尋輯補,《侯家莊第四本 1003號大墓》,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67.04。

梁思永遺稿、高去尋輯補,《侯家莊第三本 1002號大墓》,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65.07。

梁思永遺稿、高去尋輯補,《侯家莊第二本 1001號大墓》,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63.12。

陳存恭、陳仲玉、任育德訪問紀錄,《石璋如先生訪問記錄》,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4 。

許哲瑛,《趙孟頫與宋元碑銘書法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2015.1。

黃翔瑜,〈民國以來古物保存法制之誕生背景試析(1911-1930)〉,《國史館館刊》,第34期,臺北市,2012年,頁1-44。

 

網站

3D考古文物櫥窗-商代

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殷墟文化

商王大墓重現-世紀考古大發現

史語所出版品

 

 

特別感謝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安陽工作室

 

 

策展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