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

毛公鼎

國家寶藏

國寶介紹

〈毛公鼎〉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公斤,屬西周晚期之遺物。

此鼎出土於清道光年間,偶然在陝西省岐山縣發掘後,成為炙手可熱的收藏對象,清末時數次轉售,其中不乏著名收藏家,如陳介祺、端方等,最後由葉恭綽收購,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葉氏避居香港前,交付毛公鼎給其侄葉公超,並吩咐「不可變賣,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後其侄歸還給葉氏,然經濟因素又抵予銀行,被富商陳詠仁贖出,戰爭結束後,捐給國民政府,1948年又隨著國民政府遷臺,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鎮院之寶。

此鼎外型雖樸實渾厚,然內壁的銘文卻是提供西周「宣王中興」及不見於文獻記載的毛公最詳實的史料,「國之重寶」,當之無愧,且近年來,毛公鼎翠玉白菜肉形石合稱為只能看不能吃的另類「酸菜白肉鍋」,廣受民眾青睞,訪故宮時必見之文物。

國寶賞析

毛公鼎整體簡樸、端正厚實,大口圓腹。半球形的器身立於三獸蹄足之上,鼎口上有兩個寬厚的立耳。

全器器身光素,僅於口沿下飾有重環紋及凸弦紋。器內鑄有500字銘文,為迄今所知最長的青銅器銘文。

厚重的鼎耳。

「毛公鼎」銘文內容前段敘述周宣王新立之初,向叔父毛公𢉩訓誥先王建周室之艱辛,欲興國業;後段詳載賞賜毛公要職及貴重之物;文末,毛公感念王恩,作鼎傳於後世。

毛公鼎銘文拓片。

參考資料

    1. 張光遠,《西周重器毛公鼎》,臺北市:張光遠,1973。
    2.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千古金言話鐘鼎》,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
    3. 蔡玫芬主編,《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
    4. 游國慶編,《吉金耀采:院藏歷代銅器》,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

典藏單位

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宮博物院,清點清皇室收藏的上萬件書畫文物,開放北京紫禁城參觀,1937年戰爭爆發,故宮文物南遷,1945年戰後復員,然因1948年國共戰爭,又將故宮精品遷至臺灣,暫放臺中霧峰北溝,後在臺北外雙溪興建新館,1965年8月落成,11月正式對外開放,2015年12月位於嘉義太保的南院正式開館。

故宮藏品源自宋、元、明、清四朝宮廷收藏,後又併入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運臺文物,徵集與蒐購的文物,約數十萬件,陸續數位化,置於「故宮典藏資料檢索」,其中部分文物數位圖檔已放在「Open Data專區」,開放提供大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