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獸形玉玦

人獸形玉玦

國家寶藏

國寶介紹

〈人獸形玉玦〉典藏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也是該館館徽。

人獸形玉玦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重要的玉質裝飾品,有單人及雙人之分,發掘時都在耳邊出土,故被視為耳飾,但有些學者持不同意見,認為應為髮飾,但非一般人可戴,而是有宗教或領導者身份方可配戴,亦有一說,認為是器物構件,下方的突起物可鑲嵌在木器或骨器接榫點上。主要出土於臺東的卑南考古遺址、宜蘭的丸山考古遺址、臺北的芝山岩考古遺址等,臺南、屏東地區的史前遺址都有發現。

其中在1984年出土,2012年被指定為國寶的〈人獸形玉玦〉屬雙人,出自卑南遺址石板棺,材質為臺灣玉(閃玉),玉器質地晶瑩剔透、作工精緻、造型異常優美、形制極為獨特、數量非常稀少。

3D展示:人獸形玉玦

國寶賞析

人獸形玉玦高70.1公釐,寬39.6公釐、厚4.5公釐,重16.7公克,以臺灣玉片鏤雕而成,造型為雙人並立,分不出男女,雙手叉腰,兩腿開立,膝部有線條修飾。

圓顱頂「獸」,獸像為側身形式,獸口前端磨出微小缺口,代表微開的嘴巴;頭部頂端有一豎起的三角狀物,是為豎立狀的耳朵,獸身向上拱背,尾巴則直立翹起,似貓科動物,獸的四肢與人頭無清楚分界線,不仔細看,會將人頭誤認為獸的前後肢。在獸身處有舊裂痕,並有二處修補孔,顯示古人的珍愛與惜用。

小小的「獸形」口微張、豎耳、拱背、翹尾,簡單線條刻劃出精準獸形,充滿生命活力與躍動之美。
膝部有線條修飾,除彰顯腿膝略彎曲之靈活性,亦點出膝下或有綁腿的可能性。
雙人腳底各立於一橫條,橫條下各有一圓突,用途不明,有些學者認為是類似榫卯結構,可立起。

參考資料

    1. 葉美珍,〈史前珍瑤:卑南遺址玉器〉,《文化驛站》31,頁47–53,2012。
    2. 葉美珍、黃國恩,〈館藏十件文物小故事:人獸形玉玦、有槽石棒與德氏水牛化石〉,《史前館電子報》第275期,2014。
    3. 江美英,〈臺灣出土玉器的技與藝--兼談古物分級〉,《美學與視覺藝術學刊》第7期,頁77–94,2015。
    4. 臧振華、葉美珍,《館藏卑南遺址玉器圖錄》,臺東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5。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緣起於1980年南迴鐵路臺東站新建工程,發現了臺灣考古史上具最完整聚落、更有東南亞及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石板棺墓葬群的卑南遺址。

因應隨之而起的文資保存呼聲,史前館在臺東市康樂車站南側建設康樂本館、卑南遺址現地規劃為遺址公園,並於臺南市內擁有臺灣西南部地區最完整文化層的南部科學園區,設立南科考古館。這些珍貴資料皆呈現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藏品查詢資訊系統」

藏品推薦

運用AAT-Taiwan「藝術與建築索引典」詞彙進行全球文物典藏單位近似藏品推薦鏈結,擴展藏品知識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