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文化史--林富士博士相關研究匯萃

檳榔文化史--林富士博士相關研究匯萃

林富士博士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長年致力於宗教史、醫療史與社會文化史之研究。從尋常百姓生活的小歷史視角出發,關注到檳榔之「物」與「用」從「芳草」到「蕭艾」的問題,於2010年展開檳榔文化研究,2014年曾將部份研究成果策畫成「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於中研院展出。2021年逝世前,以「檳榔的履歷」重擬書稿架構,由及門弟子陳藝勻博士評估文稿(含未完稿)情形,予以整理、編排成書。其中完整篇章由三民書局於2023年出版為《紅唇與黑齒:縱觀檳榔文化史》(下稱《檳榔文化史》)一書,另有三章未完稿,經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陳元朋教授與陳藝勻博士共同綴合段落、考證文獻與增補資料說明,由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以數位出版形式公開於「開放博物館」。

本輯首先透過林博士最新亦是最後的檳榔研究成果《檳榔文化史》一書之導論、編輯說明與二篇推薦序,展現本書特點與作者研究歷程。《檳榔文化史》中論述檳榔在中國流傳的部份,由漢至五代為止;本輯第二部份的未完稿接續專書,自宋遼金元述至明代,並擴及韓國檳榔文化發展。這三章斷簡殘篇,多數為不完整文字段落,或是史料綴集並加註筆記,或甚至僅留下各節擬參考使用的史料。雖然如此,讀者仍得以窺見學者將片段史料化為結構論述的過程,呈現的不只是未竟之作,更是研究脈絡。林博士曾將中國方志中與檳榔相關的風俗記載,依婚禮、喪禮、宴客、歉禮等主題整理成「檳榔風俗地圖」,展現清代與民國時期的部份史料,因此我們將此地圖置於未完稿之後的第三部份,讓時序有所延續。除了「檳榔風俗地圖」,林博士亦繪製一百八十餘幅檳榔研究地圖,揭示宋代以降檳榔文化流布,以及臺灣於清代的檳榔文化分布、日治至當代各時期與年度的種植面積和產量統計;這些地圖都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於「開放博物館」釋出。最後,讓我們回顧林博士稍早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數位版。

《紅唇與黑齒:縱觀檳榔文化史》精彩介紹

❓古代的檳榔,其實是南洋舶來品?
❓近代佛教禁戒檳榔,古代僧人卻是檳榔文化主要推手?
❓檳榔從藥品、宗教聖品、餽贈禮物到致癌毒品,為何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轉變?

過去檳榔時可見於人們日常生活中,更被應用於宗教祭祀或多項中醫藥方等面向。然而,隨著時代進展,檳榔逐漸從藥品貴重物轉變為毒品致癌物,最終更被定調為健康殺手、敗壞風俗及影響水土保持的罪魁禍首。為何檳榔的地位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轉變?

👉本書從語言學、生物學、考古學驗證到歷史文獻記載,全面探索檳榔的前世今生!

未完稿

由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陳元朋教授與陳藝勻博士共同綴合段落、考證文獻與增補資料說明。

編按:可由此窺見作者學術思考與論述的過程,殘缺與標註情形愈高意味著文章完成度愈低。
這三篇的寫作進程,從構思→史料閱讀、歸類→史料分析與論述→初稿,
依序的代表是:〈檳榔入華考:明〉、〈韓國檳榔文化初探(初稿)〉、〈檳榔入華考:宋遼金元〉。

檳榔入華考:宋遼金元
檳榔入華考:明
韓國檳榔文化初探(初稿)

檳榔風俗地圖

檳榔研究地圖

「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數位版

將研究成果以不同於學術的科普樣貌呈現於世。2014年於中研院首展後,2015年移展至臺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2018年轉化為數位展重新推出。

展覽故事
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
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
從政府的政策到主流的科學論述來看,檳榔在當前的臺灣已經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既是健康問題,也是經濟、環境和社會問題,更是歷史問題與文化問題。

建置協力者

致謝:本特輯承蒙三民書局提供文稿、文案與封面設計素材,陳藝勻博士及林富士家屬惠賜意見,特此致謝。

規劃建置: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