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龍燭臺

蟠龍燭臺

國家寶藏

國寶介紹

本件〈蟠龍燭臺〉為臺灣著名交趾陶匠師葉王的作品。

葉王(1826-1887),清朝道光年間出生於臺灣嘉義,因作品造型生動、釉色豐美,日治時期日人看到後驚為天人,以為其屬於華南、越南一帶「交趾三彩」的軟陶系統,遂將臺灣此類彩陶以「交趾燒」代稱,將葉王譽為臺灣三百年來唯一的製陶名匠,使交趾燒一躍成為臺灣的代表工藝,葉王即為此中首屈一指的一代宗師。

葉王的作品多施作於廟宇建築,可惜因臺灣多地震風災,廟宇翻修頻繁,故傳世的作品相當稀罕。此對蟠龍燭臺尤其難得珍貴處在於,其並非附著於寺廟建築裝飾,而為造型立體、360度皆可觀賞的實用燭臺器物,相傳為葉王向岳父祝壽之賀禮,用於廳堂桌案上點燭長明,體現出寓審美於生活日用的雋永況味。

此對燭臺屈就當時的窯爐尺寸及控溫等限制,此對燭臺塑形好後分割為龍首、龍爪、臺座等構件,經燒製後再組裝固定,充分展現匠師的製作功力。

2016年文化部將此件文物指定為國寶。目前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典藏,作為鎮館之寶,除了舉辦實體展外,並在開放博物館建置有「國寶蟠龍燭臺─動畫暨多媒體展」線上展。

國寶賞析

葉王將蜿蜒盤長的蟠龍與柱狀燭臺巧妙地合為一體,一對蟠龍扭首相望,盤繞圓柱二圈有餘。

在釉色搭配上,以柱身的古黃與蟠龍的古藍為主,藉由二色的對比凸顯蒼龍,又在古黃柱身上綴以藍綠色系之雲紋與潮紋,柔和降低了對比的衝突。

龍身凸胸收腹,龍爪勁健有力,龍麟銳利分明,龍鬃颯颯飛揚,顯得生氣勃勃,其間飾以海潮紋和朵朵瑞雲,反映出民間對龍能上天下海、興雲致雨的想像。
此對燭臺兩隻蟠龍一張口、一閉口,寄寓陰陽調和的遠思。
白色的龍首,搭配濃黑的龍目,顯得格外精神,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胭脂紅則點飾於龍額與龍耳,使之跳脫於龍嘴、龍鬃等處的綠玉釉色之上,凡此種種,皆使作品整體充滿華美的視覺效果與主從強弱的節奏韻味。
龍鬚上的小小紅絨球,微風一吹,小球輕輕晃動,讓靜態的燭臺添加動感。
葉王製作蟠龍時,未完整展現整條龍,而是在龍身轉折處以雲紋裝飾,營造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感。
古黃色的燭臺柱身,胭脂紅的龍腳火焰紋,古藍色的龍麟與潮紋,綠玉色的浪紋,讓燭臺更為生動;而這些釉色直到現今仍顯鮮豔,歷久彌新。
底座以獅足裝飾,有鎮邪避凶作用。

參考資料

典藏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簡稱傳藝中心)成立於2002年,主要任務為統籌、規劃、推動臺灣傳統藝術的調查、保存、傳習及推廣工作,轄下擁有四個派出單位,分別為國光劇團、臺灣國樂團、臺灣豫劇團及臺灣音樂館。

主要典藏傳統工藝、傳統戲劇、傳統音樂、民俗節慶、國樂、當代音樂等之文物、曲譜手稿、劇本、海報、節目冊、演出照片、口訪影音資料等。豐富的資料均在「傳藝典藏」網站中呈現。

藏品推薦

運用AAT-Taiwan「藝術與建築索引典」詞彙進行全球文物典藏單位近似藏品推薦鏈結,擴展藏品知識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