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畫像

鄭成功畫像

國家寶藏

國寶介紹

此幅為民國99年(2010)被指定的國寶〈鄭成功畫像〉,現存在於國立臺灣博物館,據傳是鄭成功在臺南命人繪製而成,其孫鄭克塽降清之際,托族人鄭長將此畫送回故鄉泉州,然鄭長未返鄉,反而從滬尾(今淡水)遷居於後山坡(今臺北南港),此畫也留在鄭家多年。

明治31年(1898),臺北縣知事村上義雄巡察後山坡時,拜訪當地望族鄭家第五代鄭維隆,並拿出〈鄭成功畫像〉,村上氏一見此畫大表感佩,畫像風格端正嚴謹,充分展現鄭成功鞠躬盡瘁的樣貌,稱讚不已,因此鄭維隆將此畫呈獻給村上知事,而村上亦還以報酬。之後,村上知事拍攝此畫作,將照片送給友人,而後曾刊登在《臺灣慣習記事》第二卷第一號口繪,因此〈鄭成功畫像〉開始被人所知。

臺灣博物館除了典藏〈鄭成功畫像〉原件,還收藏一張〈鄭成功畫像〉照片,但照片裡的鄭成功畫像無論是容貌、服飾、椅座上的獸皮,皆十分精緻完整,不像國寶充滿歲月的洗禮痕跡,而臺南市立博物館也典藏與國寶〈鄭成功畫像〉一模一樣的畫作。

其實是國寶〈鄭成功畫像〉被村上帶回日本,數年後,鄭維隆家族表示畫作被非贈呈給村上氏,而是遭受欺騙被奪走,因此要求歸還畫像,最後,村上氏將畫像帶回臺北,交給佐久間左馬太總督,佐久間總督觀看此畫作後,詢問臺灣神社宮司山口透的意見後,認為〈鄭成功畫像〉如此貴重文物,民間無法保存完善,應該要收藏於臺灣神社,以「國寶」規格典藏起來,鄭家不得不同意。

明治43年(1910)善於臨摹的日籍畫家那須豐慶來臺旅行,那須氏曾從臺南御遺跡所的主典鈴村讓聽說曾到訪泉州鄭成功廟時,看過鄭成功的畫像,此像與總督官邸保存的畫像,可說是共稱雙絕,不相上下。因此那須豐慶訪泉州時,在此途中臨摹該圖。從前,他曾向臺灣神社奉納「酒麿」圖,於是他心懷要向開山神社(今延平郡王祠)奉納的心願,到臺灣北部時直接前往總督官邸,訴說其願望,請求一覽藏在總督官邸裡的畫作。佐久間總督深深感動,囑咐那須氏共畫兩張,一張奉納開山神社,作為在臺灣任職的紀念,另一張則收藏於官邸。

而後明治44年(1911)7月15日,〈鄭成功畫像〉原畫安奉於臺灣神社,佐久間將一幅那須氏臨摹〈鄭成功畫像〉贈予鄭家,留為紀念,但現已佚失,僅存臺灣博物館典藏的照片。

國寶賞析

章節封面圖片

國寶〈鄭成功畫像〉原件

臺灣博物館所藏國寶〈鄭成功畫像〉中,鄭氏端坐畫面中央,面容勾勒細緻,可見耳、口、鼻、眼、眉、三處短鬚,整體容貌溫和文雅,如同歷史故事情節所述中「投筆從戎的儒將」,塑造出鄭氏「威而不猛,恭而安」之形象,正襟安坐在類似虎豹等動物獸皮座椅上。

再仔細細看畫作,鄭氏頭戴圓頂黑色冠帽,冠頂上飾有圓形紅珠,帽緣綴有金線及金色波浪狀邊飾,帽中央鑲著圓形玉珠;身穿盤領袍服,外袍顏色呈綠色調,外袍胸前、下擺有似「龍」正面、龍爪造型、雲彩的紋飾,衣袖外露藍色衣料,似為中衣。腰間繫著玉帶,鑲有7個大小不一的玉片,左手握持玉帶,右手垂放膝蓋,雙手皆蓄長甲,雙腳穿著黑面棕底皂靴,自然踩在踏墊上。

〈鄭成功畫像〉那須豐慶摹本

典藏於臺南市立博物館。

畫面左側座椅旁有落款,豎寫「明治辛亥秋日 敬寫豐慶之」,款下鈐有方框印章,印文為篆體「源朝臣」,可得知成畫時間為1911年,由當時旅臺的日籍畫家那須豐慶所摹畫。

畫像與原作一模一樣,以墨線勾勒人物身形輪廓、服飾折痕、五官、手等處,衣袍紋飾則用青綠色勾染,龍紋、雲紋則以泥金或金箔描繪,但仔細看下擺有兩條歪曲墨線,以科學儀器檢測後,推測應非原畫作所有,而是被後來的人所增繪。

圖檔提供單位:

〈鄭成功畫像〉鄭維隆本

此幅為那須豐慶摹畫〈鄭成功畫像〉第二張摹本的照片,此畫作贈予鄭維隆家族(以下該幅稱鄭維隆本),但已下落不明,僅剩照片,收藏在國立臺灣博物館。

那須氏則摹畫第二幅〈鄭成功畫像〉時,畫像與前二圖不同,完整繪出衣袍紋飾,雙肩各有一四爪巨龍盤踞雲海之中,胸前飾有龍首,張口露齒,下額龍鬚,雙手衣袖亦各有一龍,飛龍乘雲,威風凜凜,衣袍下擺雙龍昂首,龍目瞠視一珠,龍爪伺機而動,欲搶奪此珠,衣緣底處飾有海濤紋。

披在座椅上的獸皮亦繪製精緻,真實呈現老虎的鬍鬚、眼、鼻、口,皮毛根根分明,雙色虎紋層層鮮明。

版本比對

〈鄭成功畫像〉國寶原件與那須豐慶摹本比對

       那須豐慶鉅細靡遺的觀察,及高超的臨摹寫真技術,真實保存《鄭成功畫像》原貌,連當時破損脆裂之處亦如實呈現,作為日後修復原作之依據。

〈鄭成功畫像〉國寶原件與鄭維隆本比對

       那須氏摹畫第二幅〈鄭成功畫像〉後,總督府致贈給鄭維隆家族(後稱鄭維隆本)。 鄭維隆本除了清楚繪製鄭成功衣袍龍紋、雲紋,鋪在座椅上的獸皮亦繪製成老虎樣貌之外,部分地方亦與前二圖有所不同,如垂於膝的右手,鄭維隆本較不顯露於袖口,且小指不太明顯,不似原作的右手手指清楚可見長指甲,且完全顯露於袖口;再者,原作與那須豐慶摹本,左側的衣擺繪製的四指龍爪向上前伸的動作,在鄭維隆本則繪成三指龍爪朝下的形態。
       透過以下原件與那須豐慶摹本及鄭維隆本圖像比較,大家可以仔細觀察。

〈鄭成功畫像〉原件與那須豐慶摹本比對

〈鄭成功畫像〉原件與鄭維隆本比對

鄭成功大變身

       鄭成功不再正襟危坐,有時面頰紅通通地一手抱著麥穗,一手握著啤酒;又有時手比LOVE手勢,彷彿是個生活在世紀的潮人;甚至一手握著玉米,一手拿著爆米花桶,這些都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運用所典藏的〈鄭成功畫像〉那須豐慶摹本,與異業合作,將嚴肅的鄭成功打造為貼近時下年輕人喜愛的樣貌,讓生硬的歷史文物走入生活,並限定只在臺南古蹟販售,提升古蹟能見度,吸睛且成功獲得不少熱烈的迴響。
圖檔提供單位:

參考資料

    1. 〈豐慶畵伯と鄭氏畵像〉,《臺灣日日新報》第3807號,第7版,明治43年12月25日。
    2. 〈朱成功肖像(那須豐慶筆)〉,《臺灣日日新報》第4000號,第7版,明治43年7月13日。
    3. 〈名畵神寳となる 鄭成功延平郡王の 肖像畵献納者は土人〉,《臺灣日日新報》第4003號,第7版,明治44年7月16日。
    4. 山中樵,〈臺北博物館見物〉,《臺湾時報》12月號,頁120–121,1930。
    5. 廖瑾媛計畫主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硏究中心執行,《鄭成功畫像歷史調查硏究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2007。
    6. 洪順興,劉芳如作;王耀庭,劉芳如計畫主持,《鄭成功畫像修復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2010。
    7. 盧泰康,《文化資產中的古物研究與鑑定:臺南瑰寶大揭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為全臺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前身為明治41年(1908)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所展示的文物大致分為歷史、人類、南支南洋、動植物、地質礦物等,戰前已達約一萬多件陳列品,戰後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民國38年(1949),主管機關從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移至臺灣省政府,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而後民國88年(1999)因臺灣省虛級化,改由文建會(文化部)主管,定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博館承襲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累積藏品逾12萬件,含括臺灣歷史史料、原住民文物、動植物、地質學標本,是民眾深入認識臺灣的櫥窗,且已完成數位化,可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資源檢索系統」查詢瀏覽。

除了館前路的本館展示臺灣豐富的歷史人文,動植物等典藏品之外,還有土銀展示館的古生物展覽,南門館呈現臺灣昔日樟腦業風華年代,鐵道部園區展示臺灣鐵道史,認識臺灣現代性發展的軌跡。

藏品推薦

運用AAT-Taiwan「藝術與建築索引典」詞彙進行全球文物典藏單位近似藏品推薦鏈結,擴展藏品知識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