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柄銅短劍
金柄銅短劍
國家寶藏
國寶介紹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金柄銅短劍〉,出土於中國河南省輝縣琉璃閣甲墓,屬春秋晚期衛國國君墓墓葬遺物。
西周時期,劍已開始流行,在春秋戰國時代,劍還可表彰配戴人的等級身份,當時流行的劍幾乎是青銅材質的短劍,且劍柄飾有華麗的龍紋或蟠螭紋。
此短劍劍柄長10.7公分,劍身22.6公分,劍身狹長,劍柄以金箔包貼,飾獸面紋,精緻華美,出土數量稀少,十分珍貴,可能是春秋衛國國君防身之物,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故在2011年被指定為國寶。
國寶賞析
劍身鏽蝕嚴重,但仍可清晰看見劍脊直貫劍鋒,保留西周晚期連脊柱形莖劍之特徵。
劍身狹長,中脊突起,兩鍔極窄而尖薄。
劍首中空,形狀呈橢圓,中央有一圓孔,四周浮刻雙身蟠螭紋。
參考資料
- 國家文化資產網
- 國立歷史博物館文物精選
-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精品》,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
-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精品》,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前身為1955年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是國民政府遷臺後成立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1957年正式更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
典藏文物初期以教育部撥交之戰後日本歸還古物以及原河南博物館遷臺文物為基礎,後經由各界熱心捐贈及價購等管道逐年累積,至今已達五萬餘組件,涵括書畫、版畫、銅器、陶瓷器等19項類別。文物樣貌多元,古今兼備,並深具民間性與生活性,這些珍貴資料皆呈現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查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