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臺灣輿圖

康熙臺灣輿圖

國家寶藏

國寶介紹

〈康熙臺灣輿圖〉典藏於臺灣博物館,為漢文輿圖中最早、最完整之臺灣輿圖,珍貴性不言可喻,且此輿圖為〈雍正臺灣輿圖〉、〈乾隆臺灣輿圖〉之所本,亦顯現臺灣人文地貌的演變,及清廷統治臺灣的版圖變化,其學術價值高;再者,以寫實手法描繪出17、18世紀,臺灣西部由北到南的山川地形、兵備部署與城鄉生活等景觀,表現出當時臺灣社會文化生活及清初對臺灣地理知識的一個縮影,具有特殊歷史、文化及學術價值,因此在2010年被指定為國寶。

此幅輿圖成畫時間為何?如何流落至臺灣呢?根據臺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的說明,此輿圖在光緒26年(1900)義和團之變,由清廷內府流出,被新竹鄭家的人士帶到總督府相關人士過目,明治35年(1902)被總督府收購,之後陳列於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也曾展示於明治36年(1903)在大阪舉辦的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的臺灣館。

山中樵亦提到此輿圖裱褙卷軸上標明「臺灣番社圖」、「康熙六十一年黃玉圃撰輯」,使得此圖一直被認為成畫時間為康熙61年(1722),畫者為黃玉圃,即為《臺海使槎錄》作者黃叔璥,但山中樵就以〈康熙臺灣輿圖〉上臺南海會寺旁的教場為康熙38年(1699)設立及諸羅縣署位於佳里興(今臺南市佳里區),為康熙43年(1704)諸羅縣移至諸羅山(今嘉義市)之前的事,來推論此輿圖應於康熙38年至43年(1699-1704)之間繪製,更非是為黃叔璥繪製。

國寶賞析

〈康熙臺灣輿圖〉畫心長518公分,高63~64公分, 是目前所知現存最早的長卷軸彩繪臺灣全圖。

本輿圖上的文字採用楷書,不但標註地名,同時也註記相關資訊,如地界、里程數,比之後的方志、輿圖來得詳細且繁複,也提供研究清初時期臺灣的最佳史料。

本圖以絹本設色寫實繪製臺灣西部從北到南的山川地形、兵備部署及村落生活等景觀,以遠近畫法繪出山川景色,遠景為高山,中景為陸地,近景為河川,此外,亦彩繪當時漢人、原住民的人文風俗,如村落房屋、田園、牛車、船隻,及原住民捕鹿、捕兔和其聚落住宅、檳榔樹等圖像,均忠實反映17世紀臺灣真實面貌。

仔細看輿圖中有兩條線,一條是紅色實線,另一條是黑色虛線,且繪製人或駕著牛車行走在虛線上。

紅色實線用為陸路營兵與水師的防線,北起淡水河,南至東港河;黑色虛線為當時人與牛車行走的南北縱貫線主要道路,北起八里坌社(今新北市八里區挖子尾一帶),南至沙馬岐頭(今屏東縣恆春鎮貓鼻頭)。康熙36年(1697),郁永河來臺採硫時,從臺南北上到淡水,即是行走此路線,然這條縱貫線並非在清朝時期才出現,早在荷蘭時期已存在。

〈康熙臺灣輿圖〉北部,可以看到當時清廷對臺灣西部的番社瞭若指掌,逐一標示社名,清楚標註里程數,並繪出社民們拿著尖槍、弓箭,帶著獵犬圍捕梅花鹿、野兔,或扛著獵物、米穀回家等樣貌,但對於後山的番社聚落則僅以地名一語帶過,如北部噶瑪蘭族,標示為「蛤仔灘共參拾陸社」

〈康熙臺灣輿圖〉中部,其中在半線社(今彰化市華北里)、柴里社(今雲林縣斗六市四維、三光里一帶)繪有營盤兵署房舍。

營盤始於明鄭時期,為解決糧食問題,施行屯田兵制,永曆20年(1666),鄭經命右武衛劉國軒調駐半線,開始屯田開墾,設立半線營盤,因此在輿圖上繪出方形木柵圍欄、城門及漢式兵舍。

輿圖上標示民厝,多為漢人向平埔族租地耕種,就此建屋暫居之處。

〈康熙臺灣輿圖〉澎湖輿圖,繪製顯著的紅色防線,清廷在澎湖設置水師,轄左右二營,紅線即為左右營的巡哨路線。灣貝嶼到花嶼之間為左營巡哨區,吉貝嶼到西嶼則為右營巡哨區。

〈 康熙臺灣輿圖〉平埔西拉雅族分布位置,有目加溜灣社、蕭壟社、新港社、麻豆社、哆囉嘓社、大武壠社。

根據《諸羅縣志》記載康熙23年(1684)將諸羅縣及北路營盤設於佳里興(今臺南市佳里區),直到康熙43年(1704)諸羅縣遷徙至諸羅山(今嘉義市)。

輿圖也有繪製鯤鯓,鯤鯓比喻沙洲在海上遠觀,有如鯨魚背部,用來形容海面上的沙洲,或叫做海翁線,然現在已陸化,形成鹽田區及城鎮聚落。

臺灣府位置。可以看到十字大街,將府城劃分為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個坊,而大井頭為當時重要的渡口,商賈興盛,市肆紛錯。

輿圖上有一座巨大城堡矗立在街衢上,寫著「紅毛樓」,根據清康熙高拱乾著《臺灣府志》所述「赤嵌城在府治西北隅。周圍廣四十五丈三尺、高約三丈六尺餘。無雉堞之設,名雖為城,其實樓台而已。」因此在輿圖上標明為「紅毛樓」,是為荷蘭時期的普羅民遮城(Fort Provintia),明鄭時期的承天府,現今的赤崁樓。

臺江內海部分。繪製鹿耳門汛設置媽宮(今鹿耳門天后宮)及砲臺三座,顯示這處海防之重要性。 而臺江內海中往來許多船隻,沿岸則因淤積問題,以牛車為接駁工具,運送貨品於船隻和陸地之間。

鯤鯓汛設立水師左、右、中營,三營中間為紅毛城,為荷蘭時期的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清康熙《臺灣府志》描述紅毛城由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VOC)臺灣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所築,用大磚、桐油、灰,共搗而成。城牆各垛俱用鐵釘而成,城內屈曲如樓臺,因此圖上畫成圓形灰白色堡壘樣貌。

〈康熙臺灣輿圖〉南部地區幾乎因年代已久,丹青幾乎消失殆盡,僅剩標註「人跡不到」及特別標示「傀儡番 在此山後石洞內」的崇山峻嶺,也代表著當時清廷仍未完全掌握臺灣全版圖,且特別標示傀儡番的界線,來說明該山區的生番十分兇狠危險,若經過此地,恐遭遇不測之事。

版本比對

臺灣博除了典藏〈康熙臺灣輿圖〉原件(以下稱為原件)之外,並典藏2幅與原件相近的長幅掛軸,且補齊了原件損傷的南部地區,完整呈現康熙時期臺灣由北到南的地輿樣貌。

這2幅長幅掛軸被稱為〈康熙臺灣輿圖〉摹本(以下稱為摹本)及抄本(以下稱為抄本),由於原件嚴重損傷,已無法頻繁展示於眾人面前,因此摹本常被展示及出版,故眾人所知的〈康熙臺灣輿圖〉都是此版本,而抄本則僅藏於館內。

根據學者根據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展品清冊,推測因原件珍貴易脆,因此另摹一幅作為展示之用;然抄本成畫時間仍不明,但應晚於摹本。雖說摹本與抄本以原件為本進行臨摹,但在筆鋒用色上仍有些差異,甚至有文字缺漏圖像不同之處。整體來說,原件、摹本、抄本在運筆上大致相同,僅在用色上有所差異,然抄本的筆觸、用色不如原件、摹本來得細緻。

原件與摹本比對(南部地區)

原件與抄本比對(南部地區)

筆鋒用色差異

原件

先以墨筆繪出層層疊疊的山石輪廓,再用披麻皴表現山石凹凸變化,樹林以墨筆畫出枝幹,雨點皴繪出樹葉,再上石綠色,表現茂密狀;在用色上,先以赭色為底,在山的向光面鋪上石綠色;背光面塗上青綠色,呈現光影變化的山脈。

摹本

摹本的山脈、樹林描繪與原件大同小異,僅在設色上有所差異,山石仍以赭色打底,向光面改以塗抹淡石青色混合赭色,或僅留赭色;背光面以石青色渲染,山頭則以石綠色點綴;樹林鋪上石青混合赭色。

抄本

抄本的山脈、樹林描繪與原件、摹本亦無異,但呈現樹林,枝葉層次模糊,並以深綠顏料渲染,表現群林的深邃與茂密。
設色上,山石以赭色打底,向光面塗抹較深的石綠色與赭色;背光面以石青色渲染,山頭則以白色與青綠色點綴。

文字缺漏

原件

原件標註笨港汛及旁邊的一段文字。

摹本

摹本漏缺這段文字。

抄本

抄本也同摹本漏缺這段文字。

圖像不同

原件

原件繪製的人物多為男性,上半身赤裸,下半身僅圍一條石青色布料,活動樣態各式各樣,有數人拿著弓箭、矛圍捕鹿隻、野兔,或扛起獵物返家去,或駕著牛車、驅趕牛隻等等,呈現清初臺灣住民的樣貌。

摹本

摹本所繪製的人物部分與原件相異,如原件的捕鹿人數為4人,下半身均圍著藍色布料,鹿隻中間為白色,兩旁為棕底白點,跳躍疾跑的動作生動描繪出鹿隻受到驚嚇的神態,但摹本僅繪製3人,每個人下半身圍的布料顏色均不一樣,分別為紅、石青、石綠色,而白色鹿隻位置被安排到中間,鹿隻形態比原件缺乏力道,較緩和無力。

抄本

抄本的人物用色近於原件,動物的筆鋒線條也強而有力,但抄本的白色鹿隻並非像原件為全白,細看鹿隻皮毛仍稍帶淺棕色,再增添白色斑點。

參考資料

    1. 康熙臺灣輿圖
    2. 山中樵,〈黃叔璥の臺灣番社圖に就いて〉,《南方土俗》第1卷第3期,頁29–36,1931。
    3. 洪英聖編,《畫說康熙台灣輿圖》,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1999。
    4. 翁佳音,〈有關「康熙臺灣輿圖」的幾個問題〉,收入歐陽盛芝、李子寧編,《九十四年度博物館典藏品保存維護規劃與實務研討會專輯》,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頁143–156,2005。
    5. 翁佳音、石文誠、陳佳慧,《康熙臺灣輿圖歷史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2007。
    6. 李子寧編,《百年物語:臺灣博物館世紀典藏特展》,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2008。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為全臺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前身為明治41年(1908)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所展示的文物大致分為歷史、人類、南支南洋、動植物、地質礦物等,戰前已達約一萬多件陳列品,戰後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民國38年(1949),主管機關從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移至臺灣省政府,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而後民國88年(1999)因臺灣省虛級化,改由文建會(文化部)主管,定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博館承襲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累積藏品逾12萬件,含括臺灣歷史史料、原住民文物、動植物、地質學標本,是民眾深入認識臺灣的櫥窗,且已完成數位化,可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資源檢索系統」查詢瀏覽。

除了館前路的本館展示臺灣豐富的歷史人文,動植物等典藏品之外,還有土銀展示館的古生物展覽,南門館呈現臺灣昔日樟腦業風華年代,鐵道部園區展示臺灣鐵道史,認識臺灣現代性發展的軌跡。

藏品推薦

運用AAT-Taiwan「藝術與建築索引典」詞彙進行全球文物典藏單位近似藏品推薦鏈結,擴展藏品知識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