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3個藏品
帶卜辭龜腹甲
帶卜辭龜腹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本版為一雙刀刻的卜辭,比單刀刻卜辭更接近筆寫的原貌。內容是卜問祭祀、祈雨之事。
梯形紋鈴
梯形紋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頂端有一扣環,一側有稜脊,兩面飾梯線淺浮雕,腹內舌已失。
帶卜辭龜腹甲
帶卜辭龜腹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此為二片腹甲所綴合而成的對貞卜辭,刻字有填墨。刻有甲骨文33字。內容是在辛酉這一天,卜問是否可以戰勝敵對的方國。
夔龍紋鏤空觚
夔龍紋鏤空觚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上部飾三角紋及雷紋,腹部飾二獸面紋,其下為弦紋二周及十字孔二,圈足部飾鏤空之獸面,除上部外,均有四稜,綠鏽斑駁。
獸面紋骨塤
獸面紋骨塤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呈橄欖形,表面深棕色,附有紅色和綠色的物質。器表陰刻兩組獸面紋,上端切去較小之一段,開一圓穿為吹口,下端切去較大之一段為底,無穿;一面兩孔在獸面紋口角下,一面三孔在獸面紋之二眼珠與鼻尖。塤底中心陰刻一字。
白陶獸面紋塤
白陶獸面紋塤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塤為一種吹奏樂器。本器狀如橄欖,上有一圓穿吹口,腹微鼓且中空,底面平。塤以白陶製成者,目前所見僅此一例。塤身上共有五孔,紋飾巧妙地結合了音孔的設計,兩組獸面的四目透雕成圓孔,其一獸面在鼻尖的部位另有小孔。
帶卜辭獸骨
帶卜辭獸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此塊獸骨上所刻之甲骨文,乃卜問有關於用三個羌人與十頭牛在「義京」地祭祀的事宜。
右方彝
右方彝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器身呈長方形,深腹,圈足,下部略內收。器蓋及器鈕作四坡屋頂形,圈足四面中部有凹形缺口,此種器形習稱為「方彝」。器身器蓋通體滿裝紋飾,以獸面為主體的紋飾並高突於器表,以雷紋襯底,形成精緻細密的風格,口下及圈足各飾有一周夔龍紋。器身四隅及器壁中央各有一道扉稜。器內底與蓋內皆有銘文「又」(右)字。
三節提梁卣
三節提梁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這件提梁長頸圓卣的設計極富巧思,是商代銅器中僅見的例子。器形與一般圓卣無異,小口、長頸、器腹低矮、帶圈足。提梁上窄下寬,與卣身弧度相合,末端則為兔首造型,蓋與提梁則以一蟾蜍形繫鍊相連。類似的卣在婦好墓、小屯238號墓、武官村大墓均有出土。
羊首方卣
羊首方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無論從那個角度而言,這件方卣皆屬非常珍稀之物。從器形看,器腹的斷面呈方形,圈足與頸部以上的斷面卻呈圓形。紋飾以立體性強的浮雕來表現,提梁及頸部設有扉稜,扉稜表現出早期的C字形鏤空樣式,屬於殷虛較早階段的青銅器。卣蓋附一立鳥,蓋身飾以鳥紋,蓋與提梁以一虎形銅片相鍊結。
銅鏡
銅鏡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利用金屬反射光的性質,一面打磨拋光,形成鏡面,背面僅施以簡單的幾何紋飾。鏡面稍微凸起,鏡背分為四等分,施以平行線紋,周圍僅以鱗紋裝飾,鏡背中央設置較大的環狀鈕。
人頭骨刻辭殘片
人頭骨刻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頭骨殘片,其上刻有「武」字。
獸面紋觚
獸面紋觚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殷虛中期之後,觚的型態逐漸往細長發展,口部更為外侈,若以作為飲酒器的功能來考慮,實用性已逐漸降低。全器布滿裝飾,以細膩的雷紋做底,其上浮雕以主紋,在頸部為蕉葉紋與蛇紋,腹部為牛角獸面紋,圈足為蟬紋與几字形角獸面紋。器身細長造型洗鍊。
雷紋觶
雷紋觶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整器填滿雷紋作為裝飾紋樣。雷紋大多為銅器紋飾的地紋,全器以雷紋滿裝的例子相當罕見,展現了工匠的創意。
斝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柱頂作倒觚形,飾圓渦紋、雷紋及三角紋,頸飾三角紋,腹上部以圓渦紋、夔紋為主紋,雷紋為地紋,下部飾以獸面紋,三足極淺之槽。腹內銘一字。
鳥紋觶
鳥紋觶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腹部與器蓋上裝飾以牛角獸面紋,頸部為鳥紋,口緣為蟬紋搭配蕉葉紋,為殷虛時期的典型紋飾組合。與R001076雷紋觶出土於墓主的頭頂位置。
中爵
中爵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殷墟較早的平底爵在頸部、腹部各有一道紋飾帶,是沿襲二里岡時期以降的裝飾形式。本器是此種形式最晚階段的表現。頸部的紋飾帶變得較窄,以三角紋及目紋取代原本的獸面紋。腹部獸面紋帶則明顯較寬。流與尾部以較大的幅度向外伸出。蕈狀柱,鋬內銘一字「中」。
石磬、玉棒
石磬、玉棒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石磬磨製光滑,為板狀的不規則三角形,長邊一端稍尖,一端圓鈍。兩短邊相交處帶一穿孔,用以懸掛。出土於牛方鼎、鹿方鼎之西,與R001521玉棒共出。 玉棒深綠色,質地細膩勻淨,兩端微有褐沁。頂端鈕形,下接一細腰形莖,有二周弦紋,形體細小。出土於石磬之上。
龍紋鋤形器
龍紋鋤形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器扁平,帶銎口,身與銎垂直相接,銎兩旁有小孔,可裝柄或與其他器物相連接,形制似鋤。器體以鏤空的變形回首龍紋做為裝飾,與銎部連接處則飾以大而立體的帶角牛首紋飾。本器或名為「勺」,但本體部分鏤空,無法用以盛裝液體。東周時期隨葬銅器常見鏤空的匕或鏟,前者或可自羹湯中挹取食物,後者或為取炭。
夔龍紋甗
夔龍紋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甗為蒸炊用器,下半部做鬲形,與上半部的甑內的食物蒸熟。甗內連接上下兩部的位置常常裝設有箄,本器則無。本器甑的部分,兩器耳較大,與鼎耳類似。袋足圓鼓,末端柱足稍長。器頸以夔龍紋帶裝飾。
獸面紋爵
獸面紋爵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蕈狀柱,飾圓渦紋、三角紋及雲雷紋。頸飾三角紋及雲雷紋六組。流尾與頸飾同但比例拉長。腹為大獸面二組。對鋬之面有稜,鋬上飾一牛首。
銅鏟
銅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兩件銅鏟形制紋飾一致,與R001095鋤形器及另一件方柄素面鏟上下壓疊,同出於墓的西南角。形狀如鏟,帶長銎,可安柄。鏟面作梯形,銎斷面為圓角菱形,鏟面與銎 相接處的邊角上卷。器兩面均有相同紋飾。銎口部設一獸 面,其下為三角紋。
獸面紋鈴
獸面紋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頂端有一扣環,二側皆有稜脊,兩面飾淺浮雕獸面紋,腹內有銅舌。(銅舌待尋)
夔龍紋角形器
夔龍紋角形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以中空的獸角當作飲器的例子,主要見於歐亞大陸北方草原地帶,稱為「角杯」。這類可以攜帶的容器,與安陽用來祭祀的青銅禮器,並不相稱,數量也少。本器是安陽出土青銅器中,仿做角杯型態的唯一例子,顯示北方民族的影響。器身素面,僅在靠近口緣的部分龍紋為主紋的細緻紋飾帶。器蓋也採取與器身相同的紋飾。

頁面